——土地拍卖频现“流产”。受信贷紧缩政策的影响,自去年底开始,土地交易市场开始遭遇寒潮,不少开发商开始正视大量拿地的风险,全国出现了数十宗土地流拍现象:4月8日,厦门市挂牌出让10幅地块,4幅遭遇流拍;深圳土地交易中心,位于宝安和龙岗曾多次流拍的5块居住用地再次挂牌出让,最终4块流拍、1块以低价成交……
——银行出招揽生意。由于楼市成交趋淡,导致银行房贷增速持续下滑,一些银行开始下调固定房贷利率。光大银行就拟将5个档期的房贷固定利率下调,以期刺激购房需求。而此前,深发展等一些银行也早已发售“气球贷”、“双周供”等变相减息的品种。显然,房子卖不出去,银行贷给开发商的贷款就难以收回,银行赖以生存的贷款收入就会锐减。
种种迹象表明,“房价只涨不跌”的神话开始终结,处于艰难盘整期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开始理性回归。而一些城市在观望状态下挤压出了楼市泡沫,理性购房需求开始平稳释放。挤压泡沫:
多重调控与市场调整形成合力
楼市发生的新变化,自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究竟是什么原因推动房地产市场发生这样的异动?“目前这种状况可以说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研究所所长任兴洲分析,2004年以来国家对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控的累积效应,特别是2007年对土地的调控政策和第二套住房房贷政策效应明显显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房市的预期,整个楼市开始变得有些理性。
近年以来,房地产调控政策从不同方向出击,形成合力,阻击房价飞涨的脚步——
2007年,国土资源部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力度,对囤地开发商进行查处,规定开发商不付清全部地价不得分期发放土地证。
为抑制投机性购房,央行、银监会要求提高第二套以上住房的首付比例;为控制投资过猛,政府实施一系列银根紧缩政策,半年来,央行连续5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准备金率达到17.5%的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