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首页 > 资讯头条 > 正文

进退两难 开发商面临“既压又拉”的尴尬局面

海西房产网 发布时间:2008.06.30 来源:中国经营报

  房企弃地求存地方政府如履薄冰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维系楼市稳定的大局下,房产开发的各个链条却在滋生着某种变化。

  在大幅降价销售无疑于杀鸡取卵的共识下,开发商只能将目光转向土地和项目转让。

  2007年,开发商面临的资金压力主要来自于购地款和各项税费,当时形势一片大好,开发商可以很容易通过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融资来解决资金压力。至于销售回款,开发商要求并不高。“当时的市场,晚销售一天则意味着房价将进一步上涨,将收获更多的利润,所以当时大家都选择捂盘惜售,只管在土地上做文章。”成都一位开发商回忆起当时的盛景满脸幸福。

  可随着金融紧缩、融资渠道把严,开发商融资圈地、圈地再融资的路走不通了。一位银行内部人士甚至表示:“目前已经有一些商业银行将房地产行业列为高危行业,不再进行贷款审批。”

  此时,央行仍在继续推行加息政策,开发贷款不仅门槛提高,风险也进一步加大。在大幅降价销售无疑于杀鸡取卵的共识下,开发商只能将目光转向土地和项目转让。

  一线房企的举措或许已显其中端倪。近期以来,万科先以500万元的价格出让东莞项目50%,再以2.2亿元人民币抛售位于上海浦东3.7万平方米商场物业(此物业在2007年的持证抵押金额就是4亿元);5月,香港瑞安集团(0027.HK)出售旗下项目子公司股权,套现人民币22.59亿元。

  而一些在2007年“高涨”时期诞生的“地王”,已经成为了房企手中的“烫手山芋”。在上海市场,有开发商宁愿承担违约损失达人民币3000万元的代价而选择“退地”。连曾经风光无限的香港信和(0083.HK)也欲以“退地”为要挟,要求分期付款缓解压力,那块地就是2007年7月信和以41.8亿元拿下的重庆三钢厂地块。

  来自中国土地一级开发网的信息表明,从2008年6月1日至今,转让开发项目的信息达到45条,其中不乏优质地块。

  地方政府救市不能说是对中央政策的抵触,至少表明地方政府在楼市观望潮中所面临的压力。

  “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无疑面临着大考。”在蔚蓝地产顾问公司总经理刘翀看来,开发商资金紧缺,拿地情绪低落,土地不得不以底价或起拍价成交。“习惯了靠土地出让收益支撑的地方政府也面临着财政过冬的局面。”这从近期各地推出的土地拍卖进度和成交结果来看,“地方政府同样紧张。”他说,地方政府考虑自身财政收支和土地后续推出计划,针对区域市场必然采取“托市”行为。

  先是从商务部手中争取外商直接投资内地房地产项目的备案权,促使“限外令”开始松动;紧接着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门槛;实行交易契税减免,地方政府能做的,只是表明“我们”和开发商一起过冬。

  “地方政府的行为不能说是对中央政策的抵触,至少表明地方政府在楼市观望潮中所面临的压力。”一位从事房地产政策研究的机构分析师告诉记者,只有成交量的上升和土地市场的升值才能带来房地产在该区域的加大投资,从而确保地方财政目标实现和城市形象的提升。“当然这得相当谨慎。”

今日热点

楼盘动态

购房专题

更多>>
热门楼盘:更多>>
热点推荐
购房工具

楼市画报

楼盘广告

更多>>
福州楼盘签约:销售排行>>
>>相关新闻 更多>>
关于我们 | 公司招聘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h0591.com © 2007 海西房产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59661号
客服电话:0591-83711427 客服QQ:18512029 378670880 466844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