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教育是另类竞争力
南方网讯 教育,是个永远牵动人心的话题。去年,大盘和名校联姻的消息不断。各大媒体对此的报道很多,其中也有不少纠纷以及不满。有业主投诉:到底发展商办教育的可行性有多大?质量如何?价值在哪里?政府的职能又体现在哪些方面?甚至有人提出了质疑:教育和地产的联姻是不是反映了政府在某种程度上“缺位”?
办学目的——卖点?义务?
作为企业,发展商办学校当然有一定的动机。中国要改变现状,必须从抓教育、改变小孩的观念开始。去年华南板块成了楼市焦点,产生一个说法:看中国楼盘必须看广州的,看广州的楼盘必须看华南板块的。然而“名盘+名校”的做法,不是为了制造什么效应。名校不是为了让楼盘贴金,楼盘也不是为了给学校贴金。
从传统意义上来看,教育完全是由国家来建设的。但是目前规划的相对滞后,促使发展商就有义务来办学校,这并不单纯是为了销售,也涉及社会责任的问题。
发展商为什么要办教育?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规划局规定千亩以上的大盘就必须有这样的配套设施。
有几方面的原因:一个当然是非政府强制性因素————即为了塑造企业本身品牌形象。另外,这也是市场的需求——现在许多家长不惜重金将孩子送到国外读书,不过也是为了更加优质的教育。如果我们在国内能够办起国际一流水平的学校,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钱到国外呢?发展商办教育当然不仅仅是为了社会公益,像华南板块去年就在其他楼盘之前搞起了和名校的联姻,其中当然也存在一种攀比的心态。
重点中学的优质教学资源是应该“盘活”的,目的是满足中上收入水平的家庭————这一水平家庭对优质的教育有着最迫切的要求。
发展商——苦?甜?
当然,目前我们确实面临一些问题,比如说当楼卖完之后,社区里需要接受从小学到中学教育的孩子基本上就固定了————十几二十年过后,人口老化,他们便脱离了这个教育体系,但楼盘的使用期是70年,未来的生源将从哪里来?另外,攀比心态的存在导致两方面后果:好的一面是竞争可以促进彼此的水平,进而推动教育改革的步伐;不好的一面是一些两三百亩的小盘跟风,也去搞教育配套,以后的生源就非常值得担忧。
我们还面临一个收费的问题:学校的建设标准远远超过规划局的规定,假如按照公办学校的水平收费,学校将很难运转;多收吧,消费者又不接受,发展商陷入了两难局面。另外,区内业主和区外居民的收费该如何区分,这仍是一个问题。国有民办的学校到底应该如何收费?是否应该像光大花园一样采取公办民办兼有的办法“两条腿走路”?
涉及政策的问题可以作进一步研究。按有关规定“企业办、新办的学校可转为国有民办学校”,而“小区配套学校要按照公办学校收费”。根据第一条,小区配套学校属于新办学校,应该可以转为民办模式,按民办收费,但是这和第二条就产生了矛盾。我想,政府是否应该进行统筹,同时鼓励企业搞民办学校,小区业主也可以到附近的公办学校就读。但现在有的配套学校采取“公办收费、发展商补贴”的办法办学,那么发展商撤出之后的经费来源便成了棘手的问题。
各界态度——掌声?嘘声?
有部分人认为,关于“名盘+名校”的问题,应该从历史的高度来看待。首先要看我国教育的现状。不可否认,现在中国的教育无论在内容还是方法上都比较落后!教育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追究教育落后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根据资料统计:中国在校生占全世界在校生人数的23%,而教育经费仅占世界的2%!邓小平同志早在20年前就提出中国的教育投入要占GDP的4%,但直到去年这个数字才到2·78%,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二是教育体制的相对落后;三是观念的陈旧。未来教育的方向就是要多元化、多渠道资金办学。而政府、发展商、学校三方合作办学就是多元化的体现。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
所以,我们要为发展商的做法鼓掌!教育和地产的联姻在政府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是很好的解决方案,无疑是在推动我们的教育改革。
对社会办学,我认为应该采取鼓励、扶持、规范的做法。广州的执信中学就是孙中山先生为纪念朱执信而创办的,在其过程中他自己掏了一笔钱,也在美国华人中募捐了一部分钱————这不就是社会力量办学吗?
关于如何评价“地产重教”,有三个方面可以谈:首先,这是市场竞争的需要,对此我们应该予以理解;其次,这是对社会负责的表现,对此我们应该肯定;第三,房地产企业家立志办好教育产业,这是有远见的表现,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
政府引导——迫在眉睫
在发展速度快于政府规划的时候,尤其需要政府的引导,对区域内的“市场量”作出评估,进行合理的规划。在发展商克服前期困难之后进行资源的后期调配,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发展商不应该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假如每个大楼盘都建立一个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育体系的话,势必造成资源的大大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依靠政府进行引导,使资源得以共享、优化。
大多数人认为,政府应该作为“第一责任人”,他的职能应当包括:第一,规划与执行规划,而且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划。比如在广州3700万平方米的土地上,所需各种学校的数量是多少,该如何布局才合理等等;第二,优先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第三,鼓励、扶持、规范,与企业家、教育家一齐发挥各方的优势,创办名校。学校进行股份化,建立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收费、高投入、高产出”。只要合理,赚钱是应该的。
展望前景——双赢?多赢?
要办好一个学校需要很多方面的配合:首先是硬件方面,资金要到位,各项设施才能上去;软件方面就是名校的实力,必须将自主权完全交给学校,才能保证生源和学校质量。
“双赢双效”这个目标很理想,但是在目前还是国家规划规定、地产商不得不办的情况下提出有些超前了。作为发展商,目前只是处于贡献、或者说亏本的阶段,那就“少谈点赚钱,多谈些对社会的回报”吧。其次,还需要树立长远办学的观念。名校并不能靠“克隆”得来,还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教育系统的评级,这些都要靠长期努力来获得。
至于媒体,应该着重引导政府部门重视民办学校,让家长们都来支持民办学校,不要给新生事物过多的压力。不妨多宣传一些办得好的民办学校,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民办教育好好成长起来。光讲负面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对于政府来说,目前则需要改变相对滞后的规划状况,树立“大教育”的观念,对民办、公办一视同仁,以促进教育改革的步伐。
关于学校本身,关键是要保证从原校派教师到新分校任教、保证办学质量,防止“教育假货”;另外则要端正办学思想,不要滥用“贵族”的牌子,必须从文化层次、生活等方面来树立学校形象。
教育地产:“好校、好房”间徘徊
●置业倾听
读者吴先生:我是一个四岁男孩的父亲,最近遇到了一些为难的事情,希望你们能帮忙想想解决的方法。
几年前结婚的时候,因为工作地点的原因把房子买在了宝山,当时也没想太多,觉得只要能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就可以了,可是随着小孩子的出生长大,到了快上学的年龄,我才开始考虑学校的问题,其实我家马路的对面就是宝山区比较有名的一所小学,可是当我前几天我去询问入学事情的时候,却被告知我们居住的小区并不属于这所学校的招生范围,按街道划分我家的孩子只能去另外一所学校,虽然只是一条马路之隔,可两所学校的教学质量相差得就太多了。我实在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起点就比别的孩子低。
我现在居住房子有140平方米,小区是2001年建的,环境设施都不错,物业管理也很规范,可就是因为教育的问题,房价就要比对面小区低500元/平方米。而且我的工作地点已经不在宝山了,所以我想更换一套市区内的房子,只要能是好学校的对口居委,哪怕房子小一点,周边交通方便就可以了。
我想知道这样的事情能通过什么渠道解决?如果只能通过买房子解决这个问题,那应该注意些什么?盼回复,谢谢。
【问题一】
自己居住的房子不属于名校的招生区域,而孩子想进入这个学校,能通过什么方式解决?
【问题二】
因为小孩子上学都要接送,还要照顾饮食起居,但是自己上班又没有太多时间,所以最好不要住得离父母家太远,这样两边照顾起来都比较方便。
【问题三】
宝山和市区内的房价差异比较大,140平方米的房子如果卖掉,采取什么样的购房计划最为合适?
●置业诊所
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原《二手房》杂志主编张胜明
【解答一】
选择好学校再选择楼盘
当你看中一所好的小学,在周边找到合适的房源后,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是万事俱备,就只差带孩子办入学手续了。我们要吴先生知道,虽说学校的对口招生范围大多是在学校周边的街道或里弄,然而,很有可能你住在学校旁边,你的孩子却不能够到那所学校上学。近来,中心城区的学区调整范围十分大,可能楼盘所在的区域今年还在这个学校招生范围内,但明年就归属到另外一所学校了。
另外,对于房产商的宣传广告也得慎重,购房者最好去相关学校核实一下。如果一切顺利,你买下了一套学区房,但此时您可千万别高兴得太早,因为买下产权房,孩子的户口并不是马上就可以报到相对口的街道的。如果你的孩子明年读小学的话,您可得至少提前一年买好房子,然后把孩子的户口从外区迁过来。(注意:非上海市常住户口不能迁移)也就是说,孩子的户口要提前一年与名校为邻。
【解答二】
预估自身的经济能力
作为年轻的家长们来说,经济能力还处在上升阶段,买套学区房势必会背负一定的经济负担,然而头痛的还在后面。目前民办小学虽面向全市招生,无户口限制,但是收费标准往往是公办学校的5倍甚至10倍,一些顶级的民办小学收费更高,比如徐汇区逸夫小学每学期的收费标准是4000多元,这个价钱差不多快赶上读大学一年的学费了。一些名牌的公办学校通常只招收区域对口范围内的学生,只有在尚余少数名额的情况下才招收借读生,一般学校要求借读生每学期额外缴纳不菲的借读费或赞助费。
还有一点是孩子的教育绝不仅仅是选择一个好学校就能够一劳永逸的,相对应的包括上学的接送、一日三餐的照顾、课外的培训班、同班的孩子、小区内的邻居……都是要考虑的问题,这些也要在买房子的时候考虑进去。
【解答三】
孩子父母一个都不能少
从吴先生的情况来看,他的经济能力还是比较充裕的,宝山140平方米的房子卖掉大约能有110万元的房款,再加上自己的积蓄,如果选择一次性付款,可以在市区内购买一套100平方米的二居室,如果不想全部付款,那么可以选择用50%作为首付,买一套130平方米左右的三居室,这样父母过来照顾小孩的时候也能有自己的房间,生活上会方便一些。
从选择的地点上来说,首先要在一所好的学校的招生范围内,其次就是与宝山之间的交通问题,吴先生自己驾车相对方便些,但是父母住在宝山却要经常往来,最好的选择就是在轨道交通3、4号线的沿线上,可以一线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