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商青睐办名校为哪般?
南方网讯 九十年代初,顺德碧桂园用引入北京景山学校这一奇招将一个死火的房地产项目重新启动,由此开创了国内房地产与教育“联姻”的先河,众发展商也纷纷成为名校的追求者。
借教育产业经营,与名校联合办分校成为广州大盘的经营特色。回想去年的华南板块,大盘与名校“联姻”的喜事是一桩接一桩。据初步统计,目前“名校”与大型楼盘联合办学的有近50所,或许没人会想到,顺德碧桂园“办学救市”的星星之火在不到十年间内就催化成燎原之势,大盘的名校情结越结越深。
发展需要 不得不办
楼盘对名校穷追不舍,到底是出于炒作卖点,盲目跟风还是责任感?这个答案其实还是多项选择。
不可否认发展商与名校的合作有制造卖点的动机,也不否认有发展商盲目跟风,但从发展商内心真正迸发出来的,应该还是因责任前提而借势上升到卖点高度的想法。与名校有合作关系的发展商谈到这个问题时,都表明了自己的看法。按照规划局和教育局的有关规定,到一定规模的楼盘都必须配套教育设施,考虑到业主子女的学业问题,建设学校是发展商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此基础上,消费者对教育附加值也愈来愈关注,而发展商既然有责任配套教育功能,那就要配套名校。说到这一点,最早与名校合作的顺德碧桂园和祈福新村有关负责人都表明办学的初衷仅此而已,没把学校看成一件商品,更没想到学校今天竟然会成为楼盘的一个卖点。今天,楼盘的竞争已经引发了教育的竞争,发展商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更具竞争力,纷纷找名校品牌强化楼盘卖点和吸引力,这样才能拉动楼盘品牌,并能把家长对子女成才的渴望巧妙地转化成楼盘的“卖点”。
一发展商深有感触地说,广州地产商其实并不是对教育情有独钟,而是为了自身楼盘的发展需要。对于郊外的发展商来说,教育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可能先于楼盘的建设。大盘发展商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选择更加主动的方式,或与名校“联姻”,或与当地教育部门紧密合作,将滞后的教育提前到与项目开发基本保持一致,甚至先建学校,后建居屋,否则楼盘销售将被现实的市场制约。
名校作用 一石三鸟
但是,建学校投资大、回收周期长、风险大,对于投资者来说并不是最佳的选择,那为何发展商仍执迷不悟地追求名校?碧桂园的决策者将名校的作用总结为“一石三鸟”:一是用教育储备金的方式筹集到一笔建设资金,减轻了住宅建设方面的负担;二是聚集了人气,家长不断前来探望学校的孩子,看到碧桂园的房子盖得好、环境好,又决定在这里购买楼房,带动了房产销售;三是打出名气,数千名家长从全国各地来,也把碧桂园的好名声带到了全国各地。因此对于这些投资数十亿的大楼盘来说,投入一两个亿办学可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与此同时,走出“围城”也是不少名校探索的方向。学校进入市场初期需要极大的资金支持,而房地产企业又肯主动拿出高额“赞助费”,与经济实力雄厚的楼盘联办名校便成为当然之选。地产与教育的“联姻”因此成为双方情投意合的事,不仅能解决教育发展的资金瓶颈,而且房地产也能“借日生辉”。正是上述合力的推动,名校与楼盘“联姻”成为你情我愿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