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置业经历给了小森很大的教训。他本人后来赶上了福利分房的“尾巴”,分到了一处50平方米的两居室,在当年,这样的标准已经足够让上海很多工薪阶层结婚生孩子。就是从那时开始,小森开始琢磨这些交通都十分便利的公房背后的投资机缘。
从江苏路那套老公房之后,小森更是坚定了其投资理念。
“我的择房标准,就是破旧一点没问题,但是交通状况一定要好。”小森说。他的原则是,公房距离地铁出口不能超过步行5分钟,在上海只有2条地铁线的时候,他就在家里铺开一张地图,按照地铁站的标示,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选择,多年以来,从浦西到浦东,沿着地铁线买入了多套公房。
“这种做法屡试不爽。相比于再高端的公寓也不可避免要受到市场大势的波及,位于城市‘要害’区域的公房具有其不可复制性,满租率高,升值快,何况拆迁的可能性也很大。”小森说这成为他的投资理念。因为“我不是一个炒房客,做法也一直十分保守,就是一套、一套地择选,然后装修、打理。事情十分繁琐。但是慢慢积累起来,效果也十分不错。2002年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有贷款的房子,但是到2006年结束的时候,已经不需要贷款了”。
如同滚雪球一般,投资十分稳定,对生活也不会带来任何压力。小森认为,对于一个工薪阶层来说,保持这样的良性循环十分重要。
去年从上海到另一个城市工作,小森还是秉承同一个投资理念,就是购买优越地段的老房子。“如果有老的公房,距离地铁近,又有机会动迁,那都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除了其中一处房子距地铁有10分钟的步行路程,其他的都在3分钟之内。”
上海的行情领先于很多城市,上海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以及市场周期,在其他城市都会有所反映。
更为重要的是,再将之前的“老爷房”陆续出手之后,小森已经有能力在类似区域购买新的小公寓了。
“毕竟,房价的上涨不是亘古不变的,要寻求一种健康的理财方式,还是要选择最为抗跌的方式。”小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