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三假”
一花一世界。
“房价在下跌啊!”6月4日傍晚,一位广州的购房者告诉记者。
反观上海,虽然,今年1至4月份住宅销售面积下降14.7%,但销售额却增长0.1%,由此表明,价格依然巍然不动。
但沪上各家银行对房地产开发贷款已是慎之又慎。近日,本报记者至少从两家大行上海分行的信贷人士处听到这样的说法,“虽然房地产的好项目很多,但大家都很谨慎”。
可以佐证的是,此前,一位商业银行人士曾告诉记者,上海某排名居前的开发商遭遇银行“爽约”,约十亿元贷款没有着落,在两年开发期限倒逼之下,最终选择委托贷款救急。
5月初,银监会有关部门曾到上海调研,召集中资银行相关人士讨论房贷资产质量、未来房价走势等问题。
“我认同一家大行人士的看法,目前房地产的各种调控政策依然存在不确定性。”一位参会的大行上海分行人士直言。
那么,作为监管部门,银监会在各类调研之后,将会对房地产信贷业务风险作出哪些提示,又会采取哪些监管措施,成为上述参会人士最为关心的问题。
前述大行上海分行人士称,从风险角度考虑,在房贷业务中,银行最怕两种情况,一是“吃到假东西”,包括“假按揭”、“假首付”、“假房价”等“三假”;二是房地产开发项目本身存在违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