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开发企业去年大规模拿地的风光持续没多久,眼下巨量土地储备已经成为地产商资金周转环节上最大的风险因素。有业内人士统计,由于土地大量囤积恰逢资金面紧缩,今年房地产行业总资金缺口高达1万亿元以上。庞大的资金缺口将让众多房地产企业招架不住,甚至倒闭。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或有可能危及金融安全。
激进圈地导致“钱荒”
当初囫囵吞下的土地,如今要么想办法消化掉,要么把自己活活撑死。信贷紧缩的压力,观望气氛的浓郁,加上资本市场的不振,土地交易价格下降,一系列内因外“患”的影响开始在房企身上显现。
作为一线地产商,万科、招商、金地、保利等上市公司所反映资金状况的各项指标均不容乐观。2007年年报显示,以上四大公司的每股经营性现金流均为负值。而在二、三线地产商中,这一窘境更加明显。
北京联达四方房地产经纪公司总经理杨少峰经过评估囤积土地开发资金、紧缩银根影响、直接融资萎缩和土地出让款后,得出如下惊人结论:2008年中国房地产行业,资金缺口超过1万亿元。
然而,极度渴望资金的地产商们的融资渠道却被阻塞。恒大地产上市功亏一篑,在其身后,40多家排队等着融资的待上市地产企业几乎陷入绝望。
据统计,2007年在全国一二线城市诞生了大大小小20余个知名“地王”。经常参与这些地王争夺战的是以下上市公司:北辰实业、苏宁环球、富力地产、豫园商城、世茂股份等。但是,这些公司的财务状况也几乎无一例外紧张。
即使是已经在香港上市的“大地主”碧桂园,财务状况也不容乐观。据称,其总负债为192.3亿港元,现金只有约10.13亿港元。虽然碧桂园随后予以否认,但其财务状况仍为人诟病。
去年重庆市被舆论指称的地王有两个。一个是恒大地产以25.3亿元摘得的位于重庆渝中区和九龙坡区的两幅黄金地块,成交价高出底价16亿元;另一块则是信和置业斥资82亿元,摘得的重庆市原三钢厂307.6亩地块。
据证实,目前这两块地王都未有开工迹象。业内人士预判,两块地王短时间内不会入市,原因是目前重庆市场低迷,且地王成本已突破周边房价,贸然开盘即意味着亏损。
值得一提的是,信贷紧缩政策和反囤地的系列调控政策开始显现效果,最近国内土地市场明显降温。因为乏人问津,一些地块以底价成交,甚至流标。
4月9日,上海土地交易市场举行首场土地竞拍。在出让的8幅土地中,有两幅流标,3幅只有一个竞买人,其中最受关注的南汇区惠南镇金粤广场储备地块只有两家开发商参与竞标,而2443.2元/平方米的成交楼板价不到去年高峰时期的一半。上海土地市场在经历疯狂之后,地价恢复理性的速度和当初疯涨一样迅速。
从最近成都楼市土地拍卖现场的成交中看出一个明显的特征,同一区域现在的土地成交价格相对去年全部呈负增长。同样的一个区域内,去年要卖1130万元/亩的土地,近来只卖484万元/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