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和开发商能否继续合作愉快
研究人员指出,自2000年以来的房地产辉煌背后,主要是银行源源不断的贷款。这种合作也给双方都带来了巨额利润收入,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将双方绑在了一起。根据《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NO.5》的数据,截至2007年末,全国人民币贷款余额26万亿元多,全国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为4.8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8%,比年初增加11261亿元,增长31%,增速比同期人民币贷款利率高出7.5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1.8万亿元,比年初增加3613亿元,增长26%。
这种愉快的合作在今年遇到了问题。首先是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危机给中国敲响了警钟。尽管管理层一再重申这种危机不会发生在中国,但是必要的防范措施正在实施,其中包括紧缩信贷的政策。开发商的资金紧张已成为事实。
不久前,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说,“受国际资本市场惨淡和国内宏调银根紧缩的双重夹击,中国很多房地产公司将在百天之内产生剧变反应,并进入前所未有的融资艰难期。”随后,任志强放言,“只要宏观经济还保持11.9%的GDP增速,房价还得像去年一样保持飞涨。要死肯定是银行先死,房地产商后死。”口气已大不同于以往。
《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NO.5》也提到,随着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部分地区出现了住房交易量严重萎缩、价格滞涨、有价无市的情况,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不良率均有大幅提高。它还引用某商业银行内部检查结果说,因为销售不畅等原因,国内某大型城市的房地产开发贷款中,2006年度的展期贷款和借新还旧贷款金额合计占到全部到期贷款的近1/3。
在此种情况下,各大银行都在降低房地产贷款的比重。此中老大建设银行还宣布,今年房地产业贷款将采取更多措施以控制风险,其中对开发类贷款客户识别将提高标准以及实施住房个人贷款风险评估新办法。
据悉,由于银行惜贷、开发商缺贷,2008年房地产产业链条中最忙的、生意最好的是“房地产开发借贷中介商”。这些借贷中介商在开发企业和放高利贷者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有传言说,在北京,两年期的开发项目,如果找民间高利贷,其贷款年率都在25%以上,即如果开发商借两个亿的高利贷,两年之后连本带息需要偿还3个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