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基本面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某些城市出现的房市交易量下降,市场观望氛围浓厚,并不能证明房地产下降的大拐点已经降临。至少提出该论点还为时尚早。”李景国说。
此前,国家发改委官方网站曾发布一季度房地产市场价格形势分析报告,指出二季度房价上涨压力加大,全国房价将保持整体温和上涨趋势。
该报告称,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以及钢材、人工成本的快速上升,都会推动住房价格的上升;近期股票市场深幅调整,大量资金逃离股市,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的放缓,部分生产流通环节也会退出部分资金,在投资渠道狭窄和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这些资金很可能选择进入房地产市场,而不是存入银行,从而拉动房价继续走高;居民在等待观望后也会逐步选择进入住房市场。
虽然由于某种考虑,该报告被紧急撤下,然而其分析仍让人印象深刻。况且,该报告的论点和论据颇与一些研究者合,比如郎咸平。郎氏近期在不同的场合一再表示,2008年大陆房市不可能急转直下。与发改委报告不同,他强调,这主要是中国投资环境变化,大量资本没有更好去处的结果。
官商分食的比例该如何
地价和房价的关系早为人所争议不已,特别是在土地招牌挂刚刚推行时。后来,在职能部门的强力打压下,相关舆论慢慢淡化。然而,最近一种讨论,被认为更贴近本质:房价里,多少是被政府攫取,多少又是被开发商拿走?两者各自的合理性又在何处?
3月,北京社会科学院《北京蓝皮书之社会发展报告》分析称,国家各项税收理论上要占商品房销售价格的约1/3,再加上土地出让金和配套费用,约占销售价的2/3。
报告认为,“如果政府在这两类收入上让利,经济适用房的价格就只有商品房的一半,但代价是GDP总量将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将减少。因此,改变以GDP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是老百姓住房得到实惠的前提。”
4月27日的会上,房地产商唯一代表、明天信华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云峰则大声疾呼要对“开发商公平”。他延续了同行任志强的说法:地价在很大程度上推升了开发成本,这必然加大了房地产的风险。“现在开发商拿到一块地,成本就占整个开发成本的45%左右,有的甚至超过一半。就是说,房地产开发商主要的资金风险就压在这块地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