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市向何处去?这成了一个大问题。在中国社科院4月27日召开的“2008年中国房地产高峰论坛”上,与会者虽然人人和气、客气,但也掩饰不了对该领域认识的不同——
房价是不是到了拐点?官商分食比例是否合理?银行和房地产商能否继续快乐合作?每一个问题,都是当前最热闹的话题。
拐点还是幻觉
随着中央调控力度加大和房价走入遥不可及的高位,“拐点”论便在2007年年底渐渐成为一种强势观点。支撑它的是人们观望态度的蔓延和成交量的大幅萎缩以及部分房地产商的促销降价。普通老百姓似乎看到了希望。
然而,今年3月开始,曾经低迷的上海房市渐次回暖,价量俱增不说,还一举突破均价12000元/平方米心理关口。同时,北京、广东也颇有地产“阳春三月”的景象。一时间房市拐点又显得模糊起来。
4月27日高峰会上公布的《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NO.5》则明确宣称,2008年房价上涨幅度将大大低于去年,但是整体下降的日子却不会到来。
该报告的副主编、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景国认为,当前的中国尚不具备拐点的条件和环境。他的理由很简单:房地产市场尚未改变供不应求的局面。
李景国说,史无前例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对房地产的刚性需求,再加上旧城改造造成的被动性需求以及城镇居民消费升级引发的改善性需求,叠加在一起决定了推动房价上涨的力量依然强大。同时,中国的土地资源稀缺,尤其是城市用地更是稀缺,这使市场增量受限。第三,进入2008年,国内外原材料价格上升,劳动力成本增加,导致房地产生产成本走高。另外,国家政策亦不支撑房价向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