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字当头直指“夹心层”住房问题
杨女士去年刚结婚,和丈夫租住在宣武区一处小两居中,这是上世纪90年代的公房,没有客厅,厨房和卫生间狭小阴暗,要2500元/月。对他们来说,北京目前15000元/平方米的房子已经买不起,而保障性住房又没有资格,只有选择租房,“我们并不着急要买房,但租到合适的房子太难了,”杨女士说。
对于类似杨女士的问题,邱玫(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表示,许多城市存在一批既买不起商品房又无法被纳入住房保障体系的“夹心层”,如初级公务员、大学毕业生、引进人才等,成为住房保障的政策盲点,政府应当通过发展公共租赁房满足其需求;张兆安(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也建议,在房价较高的地区,应当考虑建设一批单套面积小、配套齐全的青年公寓,租给“夹心层”人群,为城市发展留住人才;还有一些代表和委员认为,应把城市农民工也纳入廉租房保障范围,增加其实物供给。
“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去买房,”近年来多位政府官员和地产界人士都曾提出,应该大力提供租赁性住房,而目前的廉租房只涉及到极少一部分人群,在市场上租房又很难选到合适的,因此把一大批人逼入高价商品房市场。而如果政策能提供多样化的租赁房,则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
接受记者采访的代表和委员们认为,在同一个时间段内,必定有人租房,有人买房,而发展租赁性住房,作为补充,应该是下一步住房保障政策的重点,有助于完善住房供应体系。 [观察:“经济租用房”受关注 政府欲做“大房东”]
供应及资金来源亦受关注
在大力呼吁的背后,代表委员们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根据九三学社等调查,目前全国廉租房供应与需求人群极不匹配;张泓铭(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社科院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的报告也显示,适用于低收入人群和新居民的中小套型房屋非常之少,租金又上涨很快。因此,加大廉租房等实物供给,成为共识;而收购现有商品房改做公共租赁房,以及鼓励社会捐赠等增加供应也成为可探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