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衷
现有体制导致行政成本偏高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对“大部制”的定义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部门进行整合。“‘大部制’是国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汪玉凯补充说。
“政出多门、职能交叉”的体制导致的一个问题是行政成本偏高。以2006年为例,我国财政的行政管理费为7571.05亿元,占政府财政支出的18.73%(不包括预算外行政事业费),超过世界15.6%的平均水平。而“大部制”正被视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出路。汪玉凯认为,“大部制”从写进十七大报告到今年3月提交全国人大审议草案,前后只花费5个月的时间,足见高层已下决心。
■建议
改革从三方面展开
具体到今年的机构改革,有关专家已经拿出多套方案。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毛寿龙在提交的《未来十年政府改革的基本框架》的报告中建议,2008年国务院组成部门的改革重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具有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部门进行改革,加强宏观管理,减少微观干预;二是对具有公共服务职能的部门进行改革,通过机构改革促进事业部门进行改革;三是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为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毛寿龙教授还在相关课题中提出了具体的调整建议:改革之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由现在的28个减少到24个,国务院直属机构由18个减至11个,国家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则由10个增加到11个。
■时机
实行“大部制”条件已经成熟
虽然“大部制”的具体模式目前还是未知数,但各种传闻已见诸报端。例如成立大国土建设部、大农业部、大交通部、大商务部、能源部、环保部等等。毛寿龙说,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规划,但“大部制”的整合也将面临一些阻力。从人员来看,如果多部门整合,可能会减少10个以上的部长、副部长,“这可能是最大的阻力之一。”
毛寿龙说,部门整合还会削减一些权力,“剥夺一些人的权力自然也会有阻力。”不过,多位专家预测,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无论是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还是从外部环境来看,目前实行“大部制”的条件已经成熟。两会期间,“大部制”虽然成为热门话题,但是处于风头浪尖之上的部长们却低调面对,惜字如金。看来,最后的答案还要等到机构改革方案在本次会议上公布后才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