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的中国警示
回望2007年,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引起强震荡的外部事件莫过于次贷危机。从2002年起,美国房价每年涨幅逾10%,2005年暴涨到17%。随后,美国不断加息,利率达5.25%后,房价开始“跌跌不休”。2007年,次级房贷难以偿还、债券信用危机爆发。一大批贷款机构和抵押贷款经纪公司破产,投资银行的高管们纷纷离职,危机至今仍在扩散,其冲击力无远弗界。
尽管我国银行发放房贷的标准和审查程序较次级贷款要严格得多,房贷基本不是建立在房价上升预期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借款人的还债能力之上,但次贷危机仍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建立在“房顶上”的金融危如累卵。
恕不讳言,当前国内房价快速上涨会带来三方面不良后果:一是大量的资金和其他资源过度地追逐房地产,将使制造业升级缺乏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妨碍经济结构升级,影响长期竞争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政指出,房地产市场投资资本的活跃,将大大提高当地工商业成本,打破资本平均利润率规律,抑制资金对企业创新的支持;二是银行房贷规模急速扩张,高房价所蕴含的风险已向金融机构转移。在2007《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首次对房贷违约风险发出警示:“住房抵押消费贷款增长很快,违约风险已有抬头趋势”。2008年初,央行上海总部发出类似预警;三是高房价会扩大分配不平等,危害社会稳定。当下,工薪阶层,尤其是已届而立、确实有住房需求但又享受不了住房保障的年轻人,抱怨情绪在蔓延。社会的稳定需要占城市人口大多数的中低收入人群的支持,只有这些居民有了安居之所,并对未来依然怀有希望,为有一天拥有自己的住房而奋斗时,这个城市才会稳定。相反,失望的城市将是和谐社会无法承受之重。
调整不可避免
如不健忘的话,当前楼市出现的打折降价、中介关张,在上一轮楼市宏调中同样出现过:2006年末、2007年初的长三角房地产市场就曾如此。2007年农历春节过后的快速疯涨已证明“拐点”并没有在该地区的楼市中出现。
“拐点”是高等数学中的名词,当平面曲线出现从上凸至下凹或从下凹至上凸的分界点,此点便称为“拐点”。
“拐点”并不意味着上升或下降过程的结束,或者由上升转为下降、由下降转为上升,而仅仅标志着上升或下降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从时间上说,“拐点”刻画的是“时刻”而不是“时间”,更不能引申为“时期”。所着重的应该是它关于“转折”的标志性含义。而眼下楼市“拐点”说所强调的是房价上升过程的结束,或由上升转为下降,名副其实表达这一含义的是另外一个词,“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