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拐”还是“卖拐”?
争论与往事
春秋自有春秋笔,留予后人说短长。只是,地产泡沫论这些年未曾间断。2003年,清华大学某教授认为中国房地产马上要雪崩,“如果楼市不崩盘,我就去跳楼。”2004年,前大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说,中国房地产泡沫太大,未来几个月内将先从上海崩盘。二位的预言均未兑现,楼市在经历2005年、2006年的局部蛰伏后,2007年狂飙突进。当然,教授也没跳楼。如果就此怀疑学者的智慧与动机,那就错了,楼市在高位运行的风险客观存在,只是学者们对中国楼市的异常复杂性——在市场因素之外还有来自地方的强大的行政性支撑这一点估计不足。
现在,当王石与潘石屹争论起楼市“拐点”时,就有些耐人寻味了。因为此二人都经历过1995年海南地产泡沫的破灭,且是硕果仅存者。在那一轮海南地产淘金潮中,地价飞涨势同今日。1989年每亩十几万元、几十万元拿到的地,1992年早已飙升至每亩300万元以上,到1993年涨至最高位680万元/亩。到1994年,海口市在建人均住房面积竟超过50平方米。狂欢总有散场时,1995年,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留下600多栋烂尾楼、18834公顷闲置土地和800亿元积压资金,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就达300亿元。北海,一个30多万人口的城市,竟留下了130多栋、共计120多万平方米的烂尾楼,以及大片闲置土地。
灾难曾经在我们的头顶降临过,并且,现在正在太平洋东岸的城市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泡沫、争论拐点,不是危言是箴言。有必要咀嚼一下谢国忠的一番话:“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在于,现在的房价已经被大幅推高到一个未来的理想水平。也就是说,即便中国经济今后的表现会始终如我们所料般良好甚至超过预期,目前的房价水平也已经包含进了今后多年的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