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与民众收入水平严重脱节的状况需要一次像样的下跌来调整。
王石说:“很多人都问我现在该不该买房子?我说你三四年之后再买吧……三四年之后你是一个中产阶层,你存这么多年钱还买不起房子的话,我觉得市场是有问题的,市场一定会被惩罚的,不是惩罚消费者,是惩罚房地产发展商,惩罚社会。”
房屋的本质是用来居住的,是消费品,而作为消费品的价格是由民众的实际购买力来决定的,当某种商品的价格远远超出民众实际购买力时,这个行业要么通过调整适应人们的购买力,要么,等待人们收入的上涨与之趋近。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我国楼市目前的价格都需要一次像样的下跌来调整。如果继续沿着今年的速度涨下去,在投机和投资收益预期降低的情况下,房价远离居民的购买力只会把开发商自己送入一个高处不胜寒的危险境地。
调控政策本身也需要房价有一次像样的下跌来配合。
从2005年的“国八条”,到2006年的“国六条”,再到今年的“房贷新政”,楼市调控已经持续两年多,而恰恰是在这两年多中,我国许多地方的楼市走出了一波强势上涨行情。这使得一些开发商开始漠视政策调控的力量。而王石洞悉到了其中的不同。他指出:“确实这两年国家政策有这样的情况,调整一次价格上升一次,我觉得这次是不同的,要清醒认识,这个是两方面原因:一个方面是消费者已经承受不住了。这个要清醒地看到。第二个是国家的调整不仅仅是对房地产……当然房地产首当其冲。”
房地产开发商作为商人,首先关注的是利润,而决策层首先关注的是社会稳定,关注的是民生和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房地产领域的过热不仅是通货膨胀的结果更是加剧通货膨胀的推动者。决策者调控楼市的决心通过严厉的房贷新政已经显出端倪。任何漠视这种决心的态度都是危险的。
总之,中国楼市是否已经出现“拐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楼市只有经过一次像样的“拐点”,才能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才能减轻和避免房价持续上涨对民生的进一步伤害。而要促使楼市“拐点”的形成,不仅需要公众的支持,也需要楼市中各个利益主体保持必要的清醒,对中央的调控政策作出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