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万平方米准地王流标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同在北京清河,两年前这里诞生了一块25.65亿元的“地王”;而日前,一块66万平方米的“准地王”在这里蹊跷“流标”。
在业界看来,加息、银行信贷从紧的措施效果开始显现,向来攀高的北京地价正在迎接短期调整的可能。这与已经开始逆转的珠三角房价一起,构造出中国房价未来的“新想象空间”。
准地王出让“生不逢时”?
猜对了开始,却猜错了结局。
正如地产商所料,北京市年底出现久违的“好地”:66万平方米的“清河营村住宅及配套、商业金融(1号地)项目用地”(下称1号地)。
然而,1号地却意外地以“流标”的方式,演绎了自己特殊的命运。12月14日,由于投标公司未达到三家,北京今年出让面积最大的一块土地意外流标。据了解,按照北京市国土局、土地储备中心设定的规则,1号地必须由三家公司同时投标才能进入“出让程序”,而直至12月14日开标之时,仅有两家企业正式递交标书。
“据我所知,这其间曾经有第三家企业有过意向,并且履行了一定的程序。”12月19日,北京地产界一位权威人士告诉记者,最初对这块土地显现出浓厚意向的共有三家公司,其中包括首开集团旗下二级法人天鸿集团的一家子公司,以及另外两家“北京本地注册”的开发企业。
然而,最终正式提交标书的只有天鸿集团的子公司和另一家企业,在招投标程序进入到开标阶段的最后一刻,“第三家”企业改变策略,撤出投标程序,最终导致外界给予厚望的“准地王”出让无疾而终。
同样令业界奇怪的是,在这块2007年单幅出让面积最大的土地上,以往知名房企“争食肥地”的情景并未上演。至于个中原因,一位在香港上市的内地房企的高管分析,由于时近年底,公司正在着手于明年的财务安排,而今年拿地的任务也已完成,因此,对这块条件不错的土地未予出手。
记者从其他几家在香港上市的内地房企得到的答案与此类似,“出于公司整体的考虑和财务安排”成为了“主流答案”,在岁末年初大型房企正在进行来年财务安排之时,1号地的此时“出世”“生不逢时”。而在近日北京出让的5块土地大部分也都遭到市场冷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