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希望弱势群体得到关怀、有房子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这是多么美丽的梦想。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同时坦然接受绝大多数其他人为高房价所苦、被迫大半生做房奴,甚至连买得起房的最起码的希望也失去了的现实。我们不希望,住房市场的主要问题,被一个相对次要的对于弱势群体的保障问题给彻底掩盖了。
不要指望能通过不断扩大廉租房以及准廉租房的建设规模将我们所有人包含在供给体系之内了,我们之中的绝大部分人,注定不可能有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住。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住房体系可能以廉租房与经适房为核心。除非如新加坡这样人口高度猬集且公共财政特别富裕的城市国家。北京市建委刚刚公布的这一标准又一次提醒了那些依然抱有不切实际的梦想的人们。
而且,更进一步说,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我们辛辛苦苦工作,劳动所得为什么不足以让我们住进好一些的房子里呢,为什么一定要选择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不相适应的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何况,还是连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也不可得。
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并不高,建造房屋所用的原材料价格也没有贵得离谱,普通劳动者在使用并不贵的原材料建造起了房屋之后,房屋的价格为什么会突然贵得离谱?同样有开发商参与,为什么“小产权房”就不那么贵呢?
或者,对于普通公众来说,问这些问题是过于奢侈了,他们只想关心:什么时候,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收入能够与住房价格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无论通过大幅度提高社会平均工资,还是通过大幅度降低房价,总之,只要是劳动收入能够与住房价格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就够了。他们需要整个社会正视这一点。他们希望这一点,能够成为任何一次调控行为的重心。他们不希望如此明显的基点被视而不见、置之不理。这本来是目前中国房市显而易见的核心问题。住房体系要围绕其旋转,调控措施必须从这一源点出发。唯此,才真正启动了能令所有人受益的阀门。
否则,只好回家找个高枕头做梦。在梦里,至少还有住进廉租房与申购经济适用房的资格。
但愿只是在梦里。放在现实生活中,要达到申购经适房的标准,一个理想化的三口之家,年总收入只能在45300元以下,扣除应该缴纳的社会保障费用及所得税,到手才三万多,能存到钱买得起4000多元/平米的经适房吗?据说在北京,一个房号就已经炒到了10多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