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商业地产巨人差多远
在内地的地产界,尚找不到一家上市公司与SOHO中国的经营模式完全相同,故不能以传统商业地产模式看待SOHO中国。
在目前SOHO中国的开发模式中,所有开发项目完全以出售为主。据知情人士透露,从北京三里屯项目开始,SOHO中国将转变套路,总规划建筑面积为465680平方米的三里屯SOHO项目中,SOHO中国自持物业面积将大幅增加,最高持有面积可达50%。而在北京前门大街改造项目中,SOHO中国更将以自持物业为主。北京前门大街改造项目规划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预计年底基本封顶,明年5月营业。
如果SOHO中国转型成功,那么其商业模式就与新鸿基地产部分类似。
新鸿基地产主要做商业地产开发,同时也做一部分住宅。2004年度,新鸿基地产仅租金总收入就接近50亿港元。纵观新鸿基地产的经济收益,可以发现,模式无外乎开发与销售大型住宅、创造人流、保留商场作长远收益。而SOHO中国在2年前就已退出纯粹住宅的开发。
新鸿基的土地储备众多,选址并不拘泥于城市中心区。一般多选工业用地,然后补足商业地价款,开发商业地产。这样就使得拿地费用大大降低。
而SOHO中国的土地储备全部位于城市中心区,拿地费用不菲,土地价值也高。到去年底,SOHO中国在北京CBD已经或正在开发项目的建筑面积达到155万多平方米,占北京CBD总规划建筑面积的19%。
按分析师的说法,以每年30万~40万平方米的开发规模,SOHO中国现有土地储备可供4~6年开发。SOHO中国上市募得的资金可以使公司购买更多土地用于开发。
上市或为转型契机
与碧桂园高达54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相比,SOHO中国区区12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实在过于寒酸。
但SOHO中国自上而下更愿意相信,以潘石屹为核心的创新、有活力的商业模式是公司业绩不败的最大支撑——专注于中心城区,以商业地产开发为主。
在SOHO中国开发的总楼面面积中,住宅项目仅占21%,写字楼占53%,零售商铺占23%,酒店项目占3%。
按照潘石屹的“制高点”理论,SOHO中国位于中心城市的120万平方米土地,甚至比有的企业位于郊区上千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价值更大。这是两种不同的商业模式,不能以传统的靠土地储备发展的模式来看待SOHO中国。
两年前,在住宅遭遇高压调控的当口,老潘择机宣布,从此退出住宅开发,转而专注开发商业地产。而上市以后,或许又给SOHO中国带来一个新的转型契机。
由于上市公司要保证其有良好的运转机制,就必须时时保证有充足的现金流周转。
而地产的黄金时代无法长期持续,要使得SOHO中国长盛不衰,就要另辟生路。
据接近SOHO中国的人士称,潘石屹有意在上市后逐步持有部分物业,而不再全部出售,三里屯SOHO项目或是开端。
的确,如果有庞大的收租物业,如果价格上升,股东资金增加,相对之下负债与股东资金的比例会下跌,财务状况则会更加健康。
一直以来,SOHO中国都在进行流水作业:拿地、建筑、出售循环反复,从不囤积居奇。这样做的好处是,时时拥有充足的现金流,且利润不菲。但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净资产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SOHO中国虽然每年均有不菲的利润进账,但相对于其他拥有大量收租物业的上市公司来说,却无异于一个“空壳”。上市或许是个很好的转型契机,令SOHO中国有机会跻身“财大势雄”的企业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