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获批自贸区后,福建即将再次迎来更具有想象力的发展机会。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简称“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这份对外宣称“愿景”的文件在第六章“中国各地方开放态势”中,对各省份在“一带一路”规划中的定位予以了明确。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的福建,则被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
福建或许早已意识到了“海丝”的历史机会。
2014年第17期《求是》杂志上刊发了福建省委书记尤权的署名文章《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他在文章中称,“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为泛亚区域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福建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对于深化区域合作、促进亚太繁荣、推动全球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这篇文章已经向外界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在新的国际环境之下,中央即将重新审视福建的战略价值,这座中国东南沿海的省份也即将被赋予新的角色。
从“桥头堡”到“核心区”
“在中央提出‘海丝’战略后,福建省政府就已经将它当成一个大事在抓了。”前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林永健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说,“一带一路”是中国资本输出计划的战略载体,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过程,也是中国转移产能的过程并提升国家能力,给“中国制造”带来了巨大的崭新市场,同时给福建产业升级提供了机会。
中央一锤定音,福建省角色是“核心区”,这比此前定位的“桥头堡”有很大提升。
福建省发改委一位官员对经济观察报记者称,目前福建省正在联合发改委、商务厅等各个部门制订“海丝”核心区的实施意见,具体方案还在推敲制定,可能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对外公布。这位官员称,几年前,福建省已经意识到了“海丝”议题的战略价值和意义,只是当时福建还尚未更加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
“我认为,中央将福建确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实至名归,因为从古至今,福建一直都扮演着‘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和重要节点,并以此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人员进行经贸交流,形成了一条连绵不断的鲜活经济走廊。”福建省产业经济发展促进会会长杨益生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说。福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角色,它的纽带不仅来自政治和经济,更是来自文化的力量。
从古至今,闽籍商人一直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薪火,以各种方式走出国门,遍布世界各地,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已经成为中国拥有海外华侨最多的省份。随着华人的迁徙遍布全球,据统计,目前有2000多座妈祖宫庙分布在世界各地,东南亚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妈祖信徒。
根据统计,在东南亚2000多万华侨华人当中,祖籍福建的占1000多万,2012年福布斯亿万富豪榜中,东南亚华商有30位,24位来自闽籍。台湾居民中超过80%是闽籍,香港居民中1/6是闽籍,澳门居民也有1/5是闽籍,这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海外福建”现象。杨益生认为,他们可成为促进“一带一路”深度融合的重要纽带。
泉州作为古代东方曾经的第一大港,也成为一个多个宗教、多种民族和多元文化融合并存的国际化都市,许多来自东南亚和阿拉伯的后裔,最后留在了那里繁衍生息。
“我认为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力,对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经贸合作有着正面影响。”杨益生说。
“中央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前提也从历史和文化渊源出发,并且基于中国当前周边外交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构建睦邻友好关系,着眼政策、道路、贸易、货币和人员之间交流。”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朱孟楠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说。
这种历史渊源和文化认同在贸易上也有体现。根据中国海关提供的2014年1月至10月数据显示,福建省对东盟贸易值为1217.3亿元人民币,主要以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尼为主,东盟是福建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四大资金来源地。截止2013年底,福建在东盟设立的境外企业和分支机构共156家,对外投资额4.5亿美元,福建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242.9亿美元,东盟已成为福建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地区。
但福建相比于广东,贸易额并不算高。2013年全年,广东对东盟的进出口贸易值为1022.1亿美元,是福建的四倍以上。
在林永健看来,中央将福建定位成为核心区,这就说明福建要发挥最大的作用和影响力,是统筹全局之举。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以及对海上丝绸之路所涉及的国家,福建都要起到最主要的作用。
此前,福建省一直将自身定位成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而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尚未出台之时,海南、广东、广西等省区,均宣称自己要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
返回海西房产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