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地产还要再火30年”
《中国经营报》:近期,《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这对商业地产带来了哪些机遇与挑战?有报道认为目前商业地产存在同质化和过剩的问题。
李小明:新型城镇化对于商业地产来说是个机会,虽然现在社会上对局部地区的商业地产泡沫争论很多,但是任何一个处在上升势头的行业,都有可能遭遇这种情况。未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更多的人进城安居落户,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二线大城市甚至是三线、四线城市,对于城市综合体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作为商业地产来讲,在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或者说省会的二线城市,不是饱和,而是远远不够。
比如,公主坟商圈3公里范围内有26万常驻人口,5公里有80万常驻人口,10公里有260万常驻人口,但是最主要的商业设施,就你看到的这几座楼,面对城市白领的集高档餐饮、高端购物、高端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却一个都没有,完全还是一块待开垦的处女地。
所以我认为,商业地产还要再火30年。
《中国经营报》: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商业地产正在受到电商模式的冲击。商业地产如何面对来自电商的竞争?
李小明:虽然当前商业地产受到电商模式的冲击,但是双方并不是处于对立地位。当年万达的王健林和马云打赌,电商和传统商业谁生命力长,马云说最后商业地产要消亡,但是我不这么看。传统的商业地产和电商之间,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电商再发达,再时尚,买衣服还得到店里试一下,你在网上买的鞋不试一下穿不了还得退换,你到店里就可以试试鞋合不合脚,古话说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城市综合体能够为消费者提供真实、真切的服务和休闲放松体验,这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非常必要的。因此,传统商业地产的体验是电商代替不了的。
《中国经营报》:和万达广场相比,国海广场的开发数量与节奏明显慢了许多。在商业地产发展模式上,帝海集团和万达集团(廊坊万达广场) 有何不同之处?
李小明:我们和万达最大的不同是,万达广场的开发类似于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快速复制,但是可能比较粗糙,档次不高。而我们帝海集团打造出来的都是城市综合体,都是写字楼,有公寓,有酒店,我们采用的是手工打造,单个地精雕细琢,每一个产品都是精雕细琢的,而不是快速复制。这样保证了我们的品质比较高端,比如北京国海广场,进驻的都是一些大的央企,比如中国电子、中国建材。
同样,我们的商业也是这样,我们引进的都是国外的一些著名的大品牌,以此维持高端的品质,这是我们跟万达最大的区别。
当然我们也有些共同点,比如说都是城市综合体,都有商场、公寓、写字楼、酒店,甚至一些开发的模式也有点类似,比如说把住宅、写字楼卖掉,把商业的酒店留下来。
返回海西房产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