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银行限贷消息,引发了国内资产市场的动荡。
上周末有消息说,兴业银行开始停止房地产开发贷款。此消息发布后,立刻在互联网上引起热烈反应。由于近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连续下跌,市场人士担心热钱可能外流,再加上近期多地有楼盘降价促销,一时间房地产即将崩盘的议论甚嚣尘上。
议论归议论,而股票市场却做出了真实反应。作为实体经济晴雨表,股价往往能够提前反映未来基本面走向,周一股市开盘,房地产与银行股就引领大盘下跌,并在收盘时录得较大跌幅。
2月26日,中央银行和外管局对流动性和汇率问题作出表态,同日,五大国有银行和五家股份制银行分别在官方网站上发表声明,表示房地产贷款政策未变。商业银行如此集体行动,显示此事非同小可。《21世纪经济报道》说,兴业银行停贷引发的市场恐慌事件已获高层关注,在国务院要求下,银监会25日紧急向各银行摸底最新房地产融资政策。
金融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罕见集体行动,此番动作显示“停贷”引发的混乱实际触到了中国经济痛处。政府引导金融机构“维稳”,反映出政府对债务危机和银行危机的担忧。
中国房地产市场具有特殊性,表面看是供求决定价格,但政府实际控制土地供给,再加上税收引导和货币调节,房价的运行趋势一直由政府调控。但目前情况是,真实消费需求透支,房价与收入比奇高,如果没有投资需求支撑,房价应很快进入长周期调整。
除了土地供给维持“饥饿营销”方式外,另外影响住房供求的两个重要因素开始引导房地产预期转向,一是货币供给,二是房地产税。
先说货币供给。货币超发是维持房地产需求旺盛和价格走高的关键因素。继续原来货币政策已不可能,因为继续保持较高速度货币供给,实际在积累更多泡沫破裂风险,政府无意继续培育危机。同时货币供给过量必然引发通货膨胀,在实体经济受压,要素价格走高条件下,企业也无力继续提高劳动力价格。企业若不想增加成本,或可能减少用工人数,或维持工资低速增长。如果工资收入持续低于物价涨幅,必然引发社会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