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的非市场化利率在五个方面使经济发生扭曲:
第一,高于国际上平均的利率(现在大部分西方经济体的利率平均要低于中国3-5倍),使国内民众偏向更少的消费,从而使储蓄大幅度高于社会正常应该的最优水平,令到民间零散资本没有有效运用,而且同时也是造成内需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另一个为社会保障问题)。
第二,潜在的贷款人从事民间的高收益率借贷,而不是直接投资,从而不是将钱直接投资到实质生产。大量的银行、影子银行、民间资本都参与了这种所谓的“资本运作”游戏。
第三,那些能以低的贷款利率得到资金的银行借款人会选择资本密集型的项目,或者将这些廉价贷款再转贷盈利,进一步恶化社会资本运用与正常生产情况。
第四,具有高保值或者高收益项目的企业家、投资人,也会成为潜在借款人之列,这些企业家、投资人愿意以较高的利率借款,因为他们的项目往往得不到贷款。
第五,利率的非市场化,就意味着主观人为的扭曲,而国内过高的贷款利率,另很多传统生产行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举步维艰。同时,也让社会平均收益率人为的“扭高”。
第六,国内的贷款利率平均远高于西方发达经济体,与其说表面上大量国际热钱涌入中国为了“享受人民币升值”,不如深入分析:由于国内贷款利率较高,很多热钱涌入流入“影子银行体系”来套利,因此产生人民币的升值,结果热钱两面受惠。但是,国际热钱的快速流入流出,其实最终会伤害国内经济发展,因为他们从来就不是为了带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来的。
因此,利率市场化,就是要避免以上情况出现,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经济结构性改革”的隘口,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一种“金融受到抑制的经济”,应该取消上述金融抑制政策,通过放松利率管制、控制通货膨胀,使利率反映市场对资金的需求水平,使实际利率为正,恢复金融体系集聚金融资源的正常能力,达到金融深化改革的目的,从而为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3)目前的利率非市场化也是导致内需不足、民营生产恶化、推高房价的一个主要金融因素。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无可否认目前的金融制度已经落后于社会发展步伐,尤其仍然没有实现利率市场化。这个相对落后的金融制度,使社会投资不是依赖于外部融资,而是依靠内源融资。由于目前的国内金融市场不发达与很多仍要完善的地方很多,潜在的投资者无法以常规的货币金融资产作为储蓄保值的对象。
因为按照目前国内情况,实际平常的存款利率相对于CPI为负,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潜在的投资者,就会对这个负收益非常害怕,因为那是长时间的负收益。所以,他们就会以各种各样方式作为保值手段,生怕来之不易的财富“被实质性贬值”。
而近年的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加上CPI远高于正常存款利率,令到民众对于“增值保值”的需求达致顶峰:对于所谓“理财产品”的追捧,到“大妈疯狂买黄金”就是这个情况最客观的表现。
而房地产,由于其本身就具有保值的功能,加上近年来对于房地产的税负一直在大幅度增加(税负最终叠加在房价上),而最重要是至2000年至今,投资买房基本都盈利,而同期的证券投资是“惨不忍睹”,令越来越多老百姓“被动”选择房地产来规避这个非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而利率非市场化,也导致社会实质性生产每况愈下,叠加出口不振、税负太高等因素,另更多民间资本从生产性行业流出。而过去疯狂流到证券业已经让这些资本收到教训,从而,这些资本将会在房地产市场进一步高度集中。
总而言之,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利率市场化问题没有得到完善前,房价仍然会在金融层面的推导,叠加税负太高等因素,进一步推高房价。这就是现实,也是经济规律,不以我们喜恶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