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名词“利率市场化”在所有财经新闻、各大经济类媒体非常高频的出现,对于中国进一步推行利率市场化的呼吁也一直很强烈。
那么不妨从利率市场化概念入手,分析目前的利率情况如何影响经济发展与房地产市场。
(1)利率市场化是什么回事?
先从定义入手,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意味着具体利率基本由市场供求来决定,而不是由行政干预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四个层面的市场化。
实际上,利率市场化,就是将利率决策权交给市场、金融机构,由市场、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目前国际上主流的关于利率市场化的理论,主要由美国经济学罗纳德·I·麦金(Ronald I McKinnon)和爱德华·s·肖(Edward S.Shaw)完善前人理论而提出的,其两位被视为近代“金融发展理论”的奠基者。他们提出著名的“金融抑制”论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欠发达,在金融学层面上可以归咎于金融抑制。经济发展的前提是金融不能处于抑制状态.为此他们主张"深化"金融或在有关国家推行金融自由化,其中金融自由化重要组成就是利率市场化。
(2)为什么要利率市场化?
既然中国管理层一直在探讨如何进一步进行利率市场化,那么,这意味着:一方面潜台词是现在国内还是一个非利率市场化的金融市场,一方面也反证了利率市场化才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
要分析“非利率市场化”问题,也是从上述的“金融抑制”理论探讨:
在目前的发展中国家中,普遍存在着明显的金融抑制现象,政府一般对利率实行严格的管制。在利率管制下,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通货膨胀使实际利率往往为负。负实际利率一方面损害了储蓄者的利益,削弱了金融体系集聚金融资源的能力,使金融体系发展陷于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另一方面相当于向长期投资的借款人提供了补贴,刺激后者对金融资源的需求,造成金融资源供小于求的局面。
而由于这些因素的叠加,往往也令这些政府实行信贷配给制度。同时,由于行政干预色彩过度,这些国家也往往根据自己主观上的偏好分配金融资源。
这种非市场化、过于主观的做法,往往就损害了金融体系在配置资源中的正常功能。一方面令到市场的调解功能混乱,一方面也无法正确判断市场释放的信号。
实际上,目前国内情况跟国际上大多数金融受到抑制的经济体一样,存、贷款利率都有上限,而且,很少存在竞争的银行体系。
在这种扭曲市场的情况下,银行也必须确实遵守利率上、下限的情况下,可存储与可信贷的资金“非正常价格配给”现象必然发生。尤其是信贷在实际操作上,不是根据投资项目的预期生产率.而是根据交易成本和所感知的违约风险来配置的。那么,信贷中的行政干预压力、贷款规模、贷款“打包销售理财产品、基金”等也严重影响信贷的配置。
在国内,投资的平均效率也会因为这种“非市场化”产生扭曲:一些政策性扶持项目,随其可享受的贷款利率上限的下调而获利,因为收益率较低的投资项目、企业,现在也可相对其他没有享受信贷优惠的企业而“相对性获利”。而且令到原先不申请银行贷款的企业家,现在也进入信贷市场,再利用其相对廉价的贷款来投资或者转贷。而社会上相当大比例的真正缺乏资金的中小企业,由于贷款政策问题,较难得到贷款与优惠利率,其融资成本往往过高,就会严重压制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