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完成的一份报告上报中央,经批示后下发给相关部委。
这份名为《改革跑赢危机的行动路线》报告,围绕“化解风险和危机”、“理顺政府和市场管理”、“协调利益关系”、“解决机制性腐败”为重点,提出30条建议。
对于这份充满紧迫感的报告,执笔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方栓喜表示,我们现在进入的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由政府单方面设计和推动改革,如果没有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改革很难获得成功。
“比如官员财产公开,你可说一时解决不了,但不可以说不能搞。”他说。
报告认为,在“增长主义”倾向下,某些部门和行业官员拥有的权力,与转型时期政府掌控重要资源结合在一起,形成比较突出的体制机制性腐败,成为治理转型的难点和重点。
官员不动产率先公开
有效解决体制机制性腐败,已经成为治理转型的关键点。
相比于其它经济社会矛盾,腐败更容易成为社会不满情绪的“催化酶”,容易把“低级别、低烈度”的利益冲突催化为“高级别、高烈度”的社会危机。
“这就决定了在考虑改革路线图、时间表的时候,不能不考虑社会对改革的期待,不能不考虑社会对改革方案的接受度。”方栓喜告诉记者,实际上,新一届政府已经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现在很大的问题是将这个思想落到实处。
在向中央提交的这份报告中,提出分步推进官员财产公开:
首先,加快从内部申报转向外部公开。建议尽快形成国家层面的行动计划,争取2~3年内推动重要官员及其直系亲属的财产、就业、出国情况从内部申报转向外部公开。
显然,官员财产从内部申报转向外部公开,受到的阻力肯定不小,方栓喜也承认,这是改革的大方向,会产生不少的顾虑,比如,如果一些官员财产过多,公开后社会会有何反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