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们面临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选择:要想经济稳增长,至少要稳住当前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当然,这也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因为开发投资与房价有关,且二者呈正相关。对政府而言,促进开发投资与抑制房价,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众所周知,今年2月下旬开始,国家出台了国五条及细则,目标是控制房价上涨幅度,或者说稳定房价。去年四季度开始,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房价加速上涨,引发各界关注与担忧。
只有房价上涨了,开发商才会扩大再生产,加大开发投资力度,才会使全国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提高。如果在调控之下,开发商预期房价将会止涨,或者将要下跌,那么他们就会反向操作,停止拿地、减缓开工,从而导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回落,2011年和2012年上半年即是如此。另外,房价变化领先于开发投资变化,比如去年6月全国70个城市房价环比由跌转涨,而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11月才见底反弹。
政府必须关注和观察一点:接下去的房价变化。假如房价快速降温,则半年后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也将回落,将不利于稳增长。官方最好能在稳房价与稳投资之间,尽量找到一个平衡点。好在,当前还有回旋的空间。国五条细则出台后,70个城市房价环比涨幅4月均值为0.95%,而3月为1.09%,也即4月涨幅已经有所回落,预计未来几个月还将继续回落。房价还在上涨,但势头放缓,可以佐证国五条效果初显。
房价涨幅回落与开发投资增速提高同存,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状况,虽然不可能持久,但官方应该尽量维持这一现状。关键在于房地产政策,既不应放松,也不宜加码,维持政策现状即可。直到这一有利现状被打破、失去平衡时,再对政策进行调整也不迟。笔者认为,至少四季度之前,可以维持现状。四季度存在一种可能:房价环比涨幅再度扩大,2010年四季度就曾出现过这种情况。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矛盾重重。一方面,实体经济复苏乏力,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热钱不断流入,人民币持续升值,货币供应增长偏快,如今年原定M2增幅目标为13%,1-5月超15%。金融指标宽松化,却不能刺激实体经济,只能加大未来CPI上行的压力,同时还须警惕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中国经济病了。千头万绪,改革求进,但都应稳字当头。房地产不招人待见,官方也久不提及“支柱产业”,但事实上它仍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还应关注两点。其一,住宅市场确实回暖已逾一年,但1-5月全国开发企业购地量仍是负增长,房屋新开工量刚刚由负增长转为正增长,房地产投资建设指标仍较虚弱。其二,在不断升级的调控政策下,当前一二线城市的住宅成交中,绝对以自住需求为主,投资需求比重,估计不足一成,而2007年、2009年曾高达三成左右。基本这两点,加之当前房价上涨势头趋缓,房地产调控不宜再加码,应重视它对于稳增长的客观作用。
在中国经济这个大家庭里,房地产即便算不上大哥,二哥总归跑不掉的。正值青春期,性格毛燥,不听话,打几下也就算了。此时家里有困难,应该让他卖力地干活,而不是把他当成“后娘养的”,束其手脚,饿其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