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地产市场的前景虽然看好,但在包括“地铁经济”等效应有待发酵的情况下,商业地产市场还有一段坎坷路要走,看来已是“命中注定”。
上次关于商业地产市场的探讨,部分业内人士有不同意见,遂以公开场合与私下沟通的方式进行意见交换,笔者认为是相当好的事,虽然最终很有可能是各说各话、各自陈述观点,谁也没有改变谁的判断,至少是值得鼓励的思想碰撞。
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其中有几个问题笔者印象比较深刻,特将之提供出来,并表达笔者的观点,以就教于读者与诸先进。
问题一:对比美国拉斯维加斯或法国里昂动辄破千万平方米的办公楼总量,中国商业地产市场空间仍大,根本不必担心产量过剩。
但笔者并不这么看,必须要知道的是,拉斯维加斯早已从纯粹的国际知名赌场群,蜕变成为举世闻名的国际重量级会展中心,当地云集来自世界各地的关联性产业商人;而里昂则位于欧洲心脏位置,是法国的第二大城市(仅次于巴黎),办公室的供需当然旺盛,但放眼全中国,现状具备类似条件的,一线城市就算全部上榜,也只有四个。换言之,中国的绝大多数城市与拉斯维加斯或里昂,因差距太大而不具可比性。
问题二:大量知名房企都蜂拥进入商业地产,难道他们会去打没把握的仗吗?
这看起来的确令人困惑,善于精算的各大房企如:万科、保利、金地等怎么可能会不知道,商业地产市场快速地趋于饱和,甚至“楼满为患”,关键是有没有别的选择。住宅正饱受限购、限贷、限价、限售之苦,加上地方政府批地更多的向包括写字楼在内之商业用地靠拢,别说是大型房企了,一般中小型开发商除了硬着头皮拿商业用地之外,还能怎么办呢(黯然退出房地产行业者另当别论)?非但如此,大多数地产大鳄还得硬着头皮,自信满满、信誓旦旦地对外宣称:年底业绩与获利,商业地产要占到3成,真不知他们的依据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