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远的将来,中国有一些城市摆脱债务危机,有一些城市会成为新一轮的鄂尔多斯。
在土地财政先行的时期,城镇化高负债是个伪命题,关键是市场是否认当地城镇化的帐。
各个城市争相挤入新一轮的城镇规划。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根据正在制定的城镇化规划,国家级城市群会增加2个,加上已有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国家级城市群,未来国家级城市群或将达到5个。最有可能加入的两大城市群是,长江中游城市群与西部地区的成渝城市群。
到各城市,一定会有两样东西迎客,一是大片黑灯瞎火的新区,二是漂亮的新建筑群。前者是地方政府招商、融资的基础,后者是城市的新名片,是树立城市自豪感的地方。
城市是否会破产,要看市场是否买单。
以颇具争议的大同为例,前任市长耿彦波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大同城建预计耗资500亿元,其中贷款100亿元,政府自筹100亿元,争取中央和省里的支持资金50亿元,另外250亿元则来源于“经营城市”。所谓经营城市,即在城建过程中土地溢价,我国的税收收入增长缓慢而不稳定。从2009年至2011年,大同仅土地交易政府即入账130余亿元,2012年,大同财政收入仅190亿元,大同建设用的是未来的钱。
耿彦波离任大同市长时,大同市政府至少有百亿以上的债务。现在,耿彦波任太原代市长,太原开始了满城挖,几条主干路一起封堵,连红绿灯都拆了,长长的汽车拥堵队伍中喇叭声震天。
笔者再次听到类似大同时期的截然不同的反响,有的太原朋友深为长风商务区自豪,恢宏的剧院、图书馆,太原煤炭交易所的飞碟与玉琮,赫然醒目,太原就是需要这样的标志型建筑。另一些朋友颇不以为然,借了一大堆钱,把太原造得跟其他城市一样,没意思。不过,他们承认,耿市长来了之后,拆迁时讨价还价的现象基本消失,有大同案例在前,讨价还价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