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号,国土资源部发布消息,根据各地上报汇总,2013年全国住房用地计划供应15.08万公顷, 是过去五年年均实际供应量的1.5倍,其中“三类住房”(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计划占住房用地计划总量的79.4%,符合调控政策要求。
任志强先生根据以往经验,对地方政府的达标意愿表示不屑。换位思考,站在地方政府的角度上,要达到土地效益最大化,以经济人理性设立地租是最好的办法。
首先,把土地集中到收储公司统一管理,用公司的形式垄断当地土地资源。其次,分门别类利用土地,政府投融资平台通过土地融资,以工业用地等方式把生地做成熟地,把熟地推向溢价最高的住宅市场。第三,控制土地推向市场的规模,用饥饿疗法获得土地的最高溢价。第四,制造新的城市热点,使土地溢价可以多点开花。
上述三个办法得出三个结果,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现实:各地政府建立土地储备中心,建立投融资平台;控制土地市场规模,限制每年推向市场的数量;扩大城市范围,建立各种新区,甚至频频搬迁政府大楼,以制造新的房地产热点。
土地溢价是地方财政之魂。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先生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采访时坦言,2002年重庆市开始进行土地储备,十年以后,重庆主城从10年前的一环主城拓展到二环主城,当时重庆主城建成区200多平方公里,现在整个主城二环内面积有2000多平方公里,可建设用地为1000平方公里,理论上,从2002年到未来二、三十年内,重庆主城将有近700平方公里需要新开发,约近百万亩地。一般政府储备地不得超过城市可开发建设土地总量的50%,就是约40万亩50万亩。有了2002年储备的这40万亩土地,“扣掉成本,储备土地卖掉部分就能获得几千亿的资金,如果没有这两三千亿,我们地方债务不是现在的2600亿,得是5600亿”,黄奇帆表示,政府债务因此得以稀释。
黄奇帆先生很直白,认同土地供应“细水长流”,市政府计划20年内每年只能开发5%,40多万亩地的储备资源一年最多用2万亩。往好里说,这叫长效机制、持续利用;按照经济理性的说法,这叫坐地起价;用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说法,叫做防止哄抬地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