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空中国”为时尚早
所谓流行,就是一窝蜂地追求某种时尚。对于普通人来说,流行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于投资者而言,流行就是羊群效应。
全球市场近来流行“做空”。在贵金属和大宗商品被“空头”抛售后,海外又掀起一股“做空中国”潮流,正是在这种气氛下,沪深股市近几天连续出现大跌、反弹、再大跌的螺旋式下跌行情。
海外“做空中国”的说法由来已久,反反复复,一度成为经济界笑谈,但这次“做空中国”的来头似乎很大,其依据也更接近中国经济现实。国外投资者的论据虽然多是简单现象罗列,缺乏更富逻辑性的分析,但诸多看法与国内理论界判断相吻合,这让“空头”增加了更多想象空间。
做空的依据主要是中国经济进入长期低速增长期,企业盈利下滑,地方债务危机显现,影子银行存在风险,房地产泡沫临近破裂,等等。
这些看法并非空穴来风,也绝非危言耸听,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后自身出现了调整需要,而多年来的刺激政策负面效果也开始显现,因而看淡中国经济有合理成分,但现在大举“做空中国”显得为时尚早。
首先,经济下滑并非坏征兆。
经济下滑与结构调整重叠,短期看是负面结果,长期看则是新周期起点。
23日公布的4月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50.5,大幅低于3月份51.6的终值,也低于市场预期。这个数据让市场对制造业前景表示担忧,也再次验证经济弱复苏特征。由于市场分析多短视,一度对去年四季度反弹过于乐观,以至于今年一季度数据出来后,悲观情绪开始流行。
去年末经济反弹与刺激政策有关,仅是短期效果,而从结构调整过程看,底部企稳需要较长时间才是正常状况。经济低迷反映出结构调整的确需要过程,政府也并非再想依赖刺激政策寻求短期增长效果。
以发展眼光看,短期的低迷并非坏事,反而有利于中国经济转型,因为这个过程是艰难而长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