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项研究中,他们还发现了住宅市场持续增长的新动力——迁移人口。在分析2006年万科成交客户的资料时,万科发现,持有与人口迁移有关的购房动机——如“从异地迁到本地”、“方便工作和事业”、“原来的房子拆迁”、“想把父母接到一起住”、“想和父母分开、单独居住套房”、“准备结婚”、“为了孩子的成长教育”等——的客户竟然占到了所有成交客户的31%。
万科由此判断,城市化和人口迁徙——农村向城市迁徙,小城向大城市迁徙,内地向沿海迁徙,这个故事还会延续十到二十年,而中国沿海城市带的人口红利期,也会因为这个因素,要比中国整体的人口红利期持续得更为长久一些。
基于以上这些判断,万科这些年一直在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自2009年后,旅游地产、养老住宅等物业类型的开发,就频频出现在万科的战略表述中。向更细分人群提供产品,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银发市场”大爆发
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比上年末提高了0.59个百分点。
中国正在变得越来越老。2013年2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报告预测,今后老人新增量将达到每年1000万左右的速度,到2033年左右,老人将会达到4亿。
如此多的老人,都生活在一个急需改进以让他们更方便的社会。比如,上述报告显示,七成以上的城镇老年人口居住的老旧楼房都没有安装电梯;很多路口的红灯设计都是20秒;公共卫生间里,许多连老年人蹲握的扶手也没有……
商机,自然也隐含在这些“不方便”中。
显而易见的,便是对这些公共设施进行改造;其次,便是老年护理市场,会迎来一个新的爆发点。
上述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的空巢老人为3600万,失能老人则高达0.99亿。这些失能老人中,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比例为16.6%,即有597.6万失能老人需要入住养老机构,但是护理性养老床位严重不足,民办养老机构中仅有15%左右的养老机构可以提供“康复护理”服务。
除了老年护理服务,与此相关的“银发市场”,诸如家政服务、休闲娱乐、保险等针对老年人口需求的行业同样也将会因为人口老龄化(及其伴随的财富增长)所带来的持续需求而得到长足发展。
华林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患病率和就诊率都会显著上升。针对中老年人的医药、医疗器械以及医疗服务也将直接受益。
代替工人的“人”
劳动人口的下降,直接挑战的便是中国制造业所赖以横行世界的独门武器——廉价劳动力。
实际上,自2004年以来,初春时节的“民工荒”,就已成为了中国一年一度的保留节目。如果不愿意向东南亚等地迁移,工厂主们便只能打另外一个算盘:用自动化的机器来代替人工。
2010年,南方周末记者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一趋势,珠三角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迎来了一个机器换人的高潮。而今,这一趋势正变得越来越明显。
2013年春节,有着近40万普工大军的深圳富士康,竟然第一次停止了招聘。据媒体报道,这可能与富士康董事会主席郭台铭此前宣布的机器人计划有关。此前,郭台铭曾多次表态,将用机器人代替部分工人从事单调重复的工作,富士康已于2012年启动“三年内造百万台机器人”计划。
实际上,取代人类工作的并不只是生产流水线上的机器人。大型数据与软件已开始从事白领的工作;自动取款机、机场的自动售货机以及简便的办公软件代替了大量出纳员、服务员和办公助理。可以预见的是,这一趋势将会因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而变得更为明显,而中国的机器设备和自动化产业,也将因此迎来新的发展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