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了谁的奶酪?
事实到底不简单在哪儿了?
本报记者获悉,联网之所以进展缓慢,除了数据录入工作繁杂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遭遇了各地的无形阻力。
延迟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是住建部积极下达指令,另一方面则是地方政府打起了‘太极’。”顾海波说。
实际操作中,许多地方政府显然很难配合这项工作,甚至推诿抵制。“地方漏报、瞒报等各种博弈的行为,数据敏感,怕影响当地的财政收入。”房产纠纷专家、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张仁藏说,即使地方政府愿意“配合”,也都会留一手。
“各地之间的博弈,无疑是问题所在。”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陈国强曾表示,个人住房信息的不健全已经造成监管的被动,相关部门无从了解真实的个人房产信息情况,“限制异地炒房、开征房地产税等措施,将毫无疑问碰壁。”
一些城市对联网一事十分抗拒。“在严厉的调控之下,多地的财政收入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朱中一认为,地方进行微调,频频试探中央底线的事件也不在少数。
城市住房信息联网后,一系列跟进政策才能进入正轨,包括“房产税试点范围的确定”、“个别城市住房限购政策是否常态化”、“保障房申请资质的核定”……但据本报记者了解,迄今为止,住建部以及涉房部门均尚未出台这方面的政策,导致房产税扩围在内的政策“雷声大、雨点小”。
为改变地方的态度,住建部领导甚至亲自去做了工作,但收效甚微。“只有市委书记、市长和住建部门负责人都同意,才能把某一个人的住房信息调出来。”住建部副部长齐骥曾表示:目前,“部、省(区)集中的信息数据还只做数据统计、分析和汇总,不提供查询服务。”
即便连查询都不能查,仍无法消除各地地方政府官员的焦虑。姜伟新在去年两会的一番话,让大家对联网一事有了新的期待。他称,“联网,再加上银行、财政、税务系统的一些信息,形成一个平台,就不必再采取限购这种行政色彩浓厚的办法。”
铺垫官员财产公开
近段时间,二手豪宅加量入市、”公务员房“频现背后,正是嗅到了政策变动的蛛丝马迹,直白的逻辑是:个人住房信息透明化后,官员财产公示也有了大前提,不正常的房产财富就成了烫手的山芋。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要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立全国住房保障基础信息管理平台。在今年工作中,到底联网的范围有多大、到什么程度,公众最为期待。
中国发展研究中心房地产研究所所长谢逸枫认为,联网将进一步推动官员财产公示的步伐。“等到真正联网就全暴露了,拥有多套房产的官员,现在是他们最后一点出货时间。”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说。
在1月29日举行的经典城市国际论坛上,首都创业集团董事长、经典城市国际论坛理事会理事长刘晓光表示,住房交易规模、房价变动等市场信息的联网推进较快,但涉及个人隐私、信息安全等各地“建网”进度不一。按照有关规定,国安、公安、检察、审判等部门,可以在法律法规授权范围内查询相应的房屋权利信息,其他人一律无权查阅。
据报道,住建部的住房信息系统将分为三大应用系统,分别为住房监测分析、住房公积金监管、住房保障监管。全部实施后将覆盖全国343个城市公积金管理中心,31个省级公积金监管部门,287个城市住房管理部门,287个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地方数据节点总计为948个。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曾表示,这些信息都不掌握的话,啥都做不了。而住建部所需要做的,则是将这些地方自建的数据库收集起来,统一录入数据中心。
记者注意到,将于2月1日实施的中国首个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将个人信息分为个人一般信息和个人敏感信息;其中,对个人敏感信息,需要“明示同意”,必须首先获得个人信息主体明确的授权。
刘晓光认为,要推进个人住房信息深度联网,就需要事先进行完备的制度设计,制定明确的政策,“上半年恐怕还很难有实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