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包括厦门在内,国内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开始疯涨。当年国庆节,在家人资助下,首付三成在海沧区购买了一套100平方米的住宅,单价8000元,总价80万元,月还按揭5000多元,和他当时的月薪几乎相等。自此,每月工资一到,转手就存入还贷账户,旅游、聚餐通通与他无缘。
不过,与沉重的还贷压力相比,更难接受的是突然暴跌的房价。他购房不久,房价即开始进入下降通道,半年之后,他对门的邻居购房时,单价只要5700元,房价缩水30%。
2009年,初当房奴的窘迫犹在,但出于生活的需要,小林不得不再次跨入“房奴”行列,他当爹了。同年夏天,他以不到当年海沧区的房价,买到了岛内的一处三房。
在这一年,房价开始止跌回升。他当时买的海沧区的房子,价格又涨起来了。房子被挂牌出售,还很抢手,单价比当时多卖了2000元。2011年,考虑到孩子以后读幼儿园方便,小林两口子又用公积金贷款买了一处学区房,月还款3500元。这样两笔贷款加起来,每月要还7500元,租金能分担些。
装修、交税、还贷,每月赚的钱,这几年全折腾在房子上了!小林说,今年自己被限购限贷后,反倒觉得一下子轻松许多,暂时总算不用折腾了!小林说,回想这五年来三当房奴的经历,感觉自己的折腾都是“被动”的。
在有些人看来,小林的话或许有些矫情,不过也透视出了年轻人对未来的焦虑,而这种焦虑,或许只能通过提高收入、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公平的教育资源、合理的物价水平等等去消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