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首页 > 房产资讯 > 正文

中国地产商竞相跨海找钱 储备资金进入土地市场

海西房产网 发布时间:2012.11.10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导语:9月13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了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给全球创造了低息融资环境。而经历数年调控的中国房地产企业,即刻嗅到了资本的味道,启动了新一轮的融资。由于前三季度销售情况比较好,房企趁此时机融资,会得到投资者更多的肯定,融资相对容易,成本也比较低。
标签:   房企  资金

  轻资产扩张

  “主流开发商判断市场已经转向,拿地积极性高涨,渴求资金做多。”中原地产市场研究总监张大伟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如是分析,“各家企业都着手储备资金进入土地市场。”

  据中原地产监测, 9月到10月,京沪深等13个重点城市的居住用地供应创年内新高,土地市场的溢价率出让金额均创年内新高。万科、保利等开发商拿地金额均远超过上半年。

  地价回暖亦与当下部分城市楼市复苏有关。据中原地产监测数据,今年3季度,全国54个主要城市新建住宅签约合计套数高达797445套,环比2季度上涨18.5%。虽然8月到9月相比7月有所下滑,但整体7月到9月依然创造了2011年来的调控后新高。

  不过,房企这一轮拿地热情,仍不及往年。

  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报告显示,今年10月份,京沪深等10个典型城市的土地成交建筑面积环比下降18%,但成交均价环比上涨30%。土地市场这种价涨量缩的情况,显示了开发商的谨慎。

  北京万科总经理毛大庆认为,一些城市土地市场出现的“高价地冷、低价地热”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房企拿地的理性。在此前提下,刚需产品仍将是市场主流,适合开发“刚性需求”产品的地块就会更受关注。

  楼市目前的纠结状态,也决定了开发商转变商业模式的紧迫性。目前房地产业内形成的共识是,地产行业基本面处于上下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房地产投资已经见底,政策不可能向好;另一方面,成交量还在高位,稍微往上房价将上涨,政策压力会很大。

  北京贝塔咨询中心合伙人杜丽虹注意到这样一个趋势:国内的一些开发商正在从重资产的模式转向轻资产模式。

  在过去十多年,房地产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即所谓重资产模式。由于此前中国城市的土地一直处于升值周期,因此,衡量一家开发商价值的主要标准之一,就是看土地储备量的多少。因此,开发商竞相买地,资金需求旺盛。

  当土地升值速度高于资金本成本的时候,企业会寻求储备更多的土地,这个时候只要持有资产,本身就能贡献很好的回报。但是,一旦楼市步入调整期,土地升值速度低于资金成本时,此前形成的庞大的土地储备,就很有可能为企业造成重负。

  据北京贝塔咨询中心监测,今年上半年,国内地产上市公司平均存量资产周转率,即销售额仅占年初总资产的1/4,比2011年减慢8%,比2009年高峰期下降42%,这意味着地产行业平均投资回收周期从2年延长到了4年。

  这就会倒逼开发商向轻资产转型,即减轻对资金、土地规模的依赖。

  日本的经验或许值得借鉴。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地价走低,开发商囤积土地往往可能导致资产贬值和损失。于是,企业普遍转向订单开发市场。在这种模式下,虽然利润率不高,通常只有5%到10%的水平,但周转率却可以达到2倍以上,总资产回报率可达到两位数水平。

  而在轻资产的环境下,开发商的竞争已不仅限于资金层面,企业的运营管理能力与专业人才竞争,正逐渐成为商业地产企业取胜的关键之道。

  “在轻资产时代,资本资源和效率资源的结合将更为紧密,一些企业效率优势被资本放大,另外一些企业被淘汰出局。”杜丽虹说。

推荐微博
更多

今日热点

楼盘动态

地产招聘

更多>>
热门楼盘:更多>>
热点推荐
购房工具

楼市画报

楼盘广告

更多>>
福州楼盘签约:销售排行>>
>>相关新闻 更多>>
关于我们 | 公司招聘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h0591.com © 2012 海西房产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1002896号
客服电话:0591-83784488 客服QQ:18512029 378670880 466844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