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公租房
供应:借力完成,质、量有保障
结构:土地有来源,长效有保障
保障房建设作为国家一项重要的民生国策,一直遭遇资金、供应之困,福州本次“限地价,竞公租房配比面积”的做法在成功试水后,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它确实可以分担政府保障房建设的任务,有助于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加大公租房的建设规模和力度,体现了政府在保障房建设方面的借力思路。
业内人士郑景枫认为,实际上,当前这种方式是把部分土地出让收入转化为公租房建设资金,不仅有助于引导开发企业把对地价的竞争转移到对公租房配建面积的竞争上,还使得保障房的供应体系有了结构性的优化,不再是单条腿走路,引入市场机制有助于实现结构性的平衡。
不过,中联集团策划总监王世东却认为,这种模式也是开发商和政府在市场中的一种妥协。“目前政府在土地供应量上面明显不足,而有开发需要的房企又必须拿地,因此在优质地块上增加附加条件,这是政策上的需要,而开发商也只有接受。”
记者观点:
保障房并非无忧
“限地价,竞公租房配建面积”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它将土地的溢价率牢牢钉在49%这一政策指标上,防止了地王的出现,同时让开发商通过竞争,无偿为政府提供公租房面积,增加了保障房的供应量,从而为更多中低收入者提供住房服务。
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它的身上还有许多问题。
比如在对公租房建设要求上,政府没有提出具体的标准,对配套没有长远的想法。对此,业内人士郑景枫就表示,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将保障房建设责任转交给开发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对于开发商竞得的公租房面积,政府并没有对其提出具体标准,相反,公租房的建设存在被分散的问题,如此在其配套如教育、医疗、商业方面可能会更加吃力。”
而在平抑房价方面,它能起到的作用也非常有限。王世东认为,“这样的捆绑出让,竞公租房面积,可能会增加开发商的开发成本,在低端靠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靠市场的体系中,可能一定程度上推高商品房价格。不过,目前有附加条件的地块较多是优质地块或者容积率较低的地块,对中低端的刚需产品影响较小。”(记者 刘梦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