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货币供应速度明显提升,截至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94.37万亿元,同比增长14.8%,超过年度目标增速,同时狭义货币(M1)也比8月末高2.8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0.6个百分点。
货币增长较快与货币宽松政策有关,但也要注意出口增长产生的贸易顺差引发外汇占款再度增长。扩大出口是稳定增长的最有力手段,因而出现顺差难以避免,若再加上资金外流局面逆转,则国际收支顺差可能出现持续小幅增长,因而央行需要严格控制货币池子,谨慎调降存款准备金比率,避免广义货币增速过快。
美国QE3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考验人民币汇率政策。
受欧美继续推行量化宽松政策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风险持续存在,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大。原材料和石油价格变动必然引发各国进口价格上涨,即便美国也无法避免,美国劳工部11日公布数据显示,美国9月进口物价指数增幅超预期,就是因全球石油价格上涨所致。
当然,抑制输入型通胀最好办法就是本币升值,但这无疑会影响出口,中国在出口形势向好情况下,不可能让人民币保持升值趋势。10月15日人民币中间价大幅上涨152点至6.3112,即期市场开盘冲破6.26关口,创出汇改以来价格新高,人民币再次显示升值压力。
既要维持出口局面,又要抑制物价反弹,中国需要在政策平衡中找到支点,就目前情况看,最佳办法就是谨慎使用存准率工具,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增加流动性。周二央行通过7天逆回购向市场注入180亿元资金,通过28天逆回购向市场注入580亿元资金,再一次体现央行谨慎放松货币的态度。
经济回暖也会拉动价格,9月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虽然环比继续下降,但在分类指数中价格多数上涨,包括原材料、生活资料、一般日用品的出厂价格都环比上涨,这会传导给CPI,未来CPI存在上涨预期。
经济向好值得期待,物价也存反弹压力,年内央行再次降准可能性不大,同时考虑到房地产调控持续性,央行也难以再次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