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周期效应
“摩天楼专业户”绿地集团[简介 最新动态]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直言:“做地标性建筑不是我们想做的,而是政府想做。”
但是优惠的土地政策,无疑也是地产商钟情的一大原因。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理事陈宝存曾多年从事房地产一级市场开发,他对此深有同感:“超高层拿地便宜,还能获得地方政府的多种优惠,包括土地出让金等值金额奖励性补助,建成营业之日起5至8年内所交纳的营业税、所得税等值金额奖励性补助等。”
此外,记者也了解到,目前中国的高楼主要分布一些城市新区、开发区在省、市一级开发新区,特别是一些二线城市申请国家新区计划中,都涉及到地标性建筑的内容。“一般由政府牵头,有一级土地开发资质的公司参与,然后招商[简介 最新动态]。通常是政府规划好项目,找企业来签约合作,建成后给企业一定的收益。因为不能出售,在土地审批的时候会有一些住宅项目做配套,保证企业在投入商业项目时,能通过回收住宅项目资金实现收益。”中国指数研究院分析师何田告诉记者。
但政府背景的高楼也引来了不少质疑。政府热心于地标性建筑,不外乎其对本地经济的活跃,比如摩天大楼不仅能拉动相关区域商业的繁荣,同时带来的当地观光旅游经济的繁荣也同样被地方政府看重。但有外资机构研究表明,过去140年来,摩天大楼热却是经济崩溃即将来临的一个可靠的指标。纽约的克莱斯勒和帝国大厦腾空而起的建筑热,就发生在1929年的纽约股市崩盘和大萧条前夕。最近的例证,是迪拜高耸入云的办公大楼、旅店和世界最高的哈利法塔,这些巨无霸均在迪拜陷入可怕的经济危机之前不久建成。
“建筑热是信贷过剩的一个信号。”香港巴克莱资本房地产调查主任安德鲁·劳伦斯说,历史上,摩天大楼的建造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但是与信贷宽松、土地价格飙升和过分的乐观预期紧密相关;往往建筑完工之日,便是经济进入紧缩衰退之时。
巧合的是,今年前5个月的宏观数据似乎也有所警示。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全国累计财政收入同比增幅显著回落。5月份PMI为50.4%,比上月回落2.9个百分点,创5个月以来新低;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比下跌1.4%,为连续第三个月负增长,也为2009年12月以来最低点。这显示需求疲软,增长乏力,宏观经济亮起“红灯”,中国实体经济增长已经明显放缓。
对此,中国指数研究院分析师何田认为,摩天大楼建设资金巨大,一旦得不到较好的回报,就会引发资金链断裂,并且短期内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应该也是正常的,更多的还是要看当地商业发展情况,以及相配套的规划和金融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