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楼市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面临重回理性轨道、毕其功于一役的良好时机,在这个节骨眼上调控决不能放松。从2010年4月楼市新政出台以来,近两年的调控已初步纠正了以往房价单边上涨、过度投机的楼市非理性发展之路,楼市功能向民生、向合理配置住房资源、向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转变。从大的时代背景来看,这一转型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一环。
记者李文龙近日安徽芜湖市出台了免契税、购买90平方米以下住房给予补贴等措施,被认为是“龙年首个救市新政”,但仅过3天就突然被紧急叫停。随之广东中山市将商品房限价标准从每平方米5800元上调至6590元,又在业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年后地方政府频频的政策“微调”引起了公众的猜测和质疑,而不少举动均有放松调控的嫌疑。经过去年一年雷厉风行的调控,楼市成交和土地市场持续低迷,使得一些地区的土地出让金大幅缩减,因此地方政府有着松绑调控政策的冲动。
业界人士分析,目前楼市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面临重回理性轨道、毕其功于一役的良好时机,在这个节骨眼上调控决不能放松。从2010年4月楼市新政出台以来,近两年的调控已初步纠正了以往房价单边上涨、过度投机的楼市非理性发展之路,楼市功能向民生、向合理配置住房资源、向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转变。从大的时代背景来看,这一转型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一环。不论是保障房建设,还是新建住宅向中小户型回归,均具有明确的民生导向。当前保证楼市完成转型的一系列制度架构已经形成,关键在于能否执行到位,“发酵”时间的长短决定了调控效果有多大。
芜湖“救市新政”的夭折再次表明了中央对楼市坚决调控的决心,对试图松绑调控的地方政府是一个有益的警示。在调控处于“相持阶段”的关键期,买卖双方的博弈逐渐升级,即使是一个小小的政策变动也会引发市场主体的猜测,从而改变对后市的预期,因此地方政府在政策微调时还需慎之又慎。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从楼市的长远发展来看,过去的暴利时代已经结束,随之开发商大肆拿地、地王频现的行情也很难再现。囊中羞涩的地方政府对放松调控始终蠢蠢欲动。我们看到,从去年的佛山市开始,不断有地方政府在土地财政下滑压力下,试图突破政策底线。尽管在高压之下,这些苗头均被扼杀在萌芽状态,但仍需警惕地方政府暗中松绑,打政策擦边球。长远来看,还需优化地方财税结构,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同时开发商也不应再抱有调控会放松的幻想,应尽快作出销售政策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