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12月9日在北京发布的《住房绿皮书: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1~2012)》认为,租房者,特别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承租压力甚重。
26岁的吉林四平人张晓琪(化名)在吉林某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后,带着梦想来到北京从事媒体工作。
她租住东三环呼家楼附近的地下室。那里的环境在地下租房客中称得“上等”,房间有独立的实体墙壁,房顶有个小窗,可以透进空气和光线,公用的厨房还能做饭。
“年轻住哪里都无所谓的。我是个随遇而安的人,没那么沉重。来北京,就是想看看首都的样子。我属于乐天派吧,也坚信自己能生存。”张晓琪说。
张晓琪对毕业后的规划是“享受生活”。“来北京之前,觉得这里不好玩儿、不好吃,还很忙碌。”她说。
之后,她却发现,北京的美是要在这里生活后才能体会的。“北京很吸引人,我相信随缘,所以就停下来了。在大都市喝喝咖啡,也是享受生活,只是生活质量有待提高。”张晓琪说。
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数据,截至2010年底,中国仍有2000多万户城镇低收入和少量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不成套,设施简陋。其中1000多万户居住在棚户区中。另外,城镇新就业职工和常住外来人口的住房困难问题也比较突出。
另据业内人估算,北京的地下租房客,约有近100万人,大多是低收入打工者,也掺杂着些低收入的小白领。
“如果抛开职业的不同,他们一部分是年轻、拼搏、追求自我的逐梦人,另一部分是单纯而勤劳的打工者,还有些是以投机的心态生存。”何导说。
何导说,住地下室很少担心被盗。“我经常唱‘空城计’,不关门。地下室其实很安全,因为那里面的人都知道自己就那么点机会。”他说。
在不足7平方米的局促空间里,何导思考更多的是“生存和梦想”。“四周的隔断,躺在其中,闹市修行的感觉。”他说,他不后悔从老家奔向大城市筑梦,因为“北京的生存模式就是和别的地方不一样”。
“我拍摄广告、MV是挣钱的活,为了生计。拍摄短片、剧情片、电影是为了影响力,这个不一定马上就要挣钱。随着情况的好转,我想做些调整,最终放弃MV和广告。”他说。
长期租住地下室的生活,让年奔40的何导迷惘过青春、梦想、追求和人生。
几个月前,何导搬家了。从东北三环繁华商圈的地下室,搬到了15公里以外城郊昌平区天通苑的楼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