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限价”扼住涨价“咽喉”。以深圳为例,该市4月份实施限价政策之初房价仍旧上涨,7月份旋即进一步细化限价政策,除了分片区限价外,还分户型限价,并且要求“月度环比零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至9月,深圳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连续3个月环比零增长,10月则环比下跌0.1%。
三是保障房“降温”市场“渴求”。在2010年建设59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基础上,2011年又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扩大有望对房价调控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专家表示,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限”字令作用明显就产生依赖症,楼市还应回归到依靠供求关系解决矛盾的轨道上来。
地方“承压力”持续受考
上海房地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严荣说,这种严厉的调控措施,对于楼市“价格目标”的实现可谓立竿见影,地方“承压力”持续考验,有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调控会否面临“软执行”风险?专家表示,在没有很好地解决土地财政之前,一味地“调控高压”恐难持续。来自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28日,其监测的25个大中城市土地出让金全面下滑,比去年同期减少1172亿元。
开发商会否通过“玩数字”应对调控?比如,“双限”之下的珠海楼市就迎来精装房改售毛坯房的风潮,“一个楼盘原来每平方米卖1.6万元,现在降为1.1万元,看上去每平方米就可以直降四五千元。”金地集团(600383,股吧)珠海投资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经理杨峻说。
“楼市调控不是为了"数字达标",而是要着眼于改善民生,让老百姓着实感受到房价的下降;让房地产业告别暴利时代,让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在一个理性的环境下健康可持续发展。”21世纪不动产深圳泛城总经理杨创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