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此轮房地产调控的重要举措之一,“房价控制目标”始终备受关注。今年来,各地相继采取限购、限贷、限价等调控措施。如今,面临“交卷”,各地政府的承诺能否兑现?“新华视点”记者进行了追踪采访。
限价成绩基本“达标”
今年,有600多个城市出台了房价控制目标。多数城市的房价控制目标与当年的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挂钩,为“低于”或“不高于”后二者,北京的目标是房价“稳中有降”。
在这一轮严厉调控中,一线城市的房价率先进入调整期,基本可以达到调控目标。统计数据显示,至今年10月,上海新建住宅价格连续三个月环比涨幅为零。当月,上海二手房指数也出现自去年9月以来首次下跌。前11月北京市新建普通住房成交均价为13914元/平方米,比去年全年成交均价即北京房价控制目标14847元/平方米低6.3%。
但今年的楼市也有“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味道,投资投机性需求被严格限购的城市挤出后,便转向涌入二三线城市。情急之下,一些地方干脆直接出手叫停房价上涨。比如,广东中山市规定,11月10日起至12月31日止,该市新建商品房销售价格不得超过5800元人民币/平方米,以实现所谓的“房价控制目标”。
“限价目标绝大多数完成了,但要防止地方政府对行政手段的过度依赖,否则副作用大。”中国指数研究院副院长陈晟说。
记者采访发现,虽然不少地方的“纸上成绩”达标,但是购房者对市场的感受却有更多期待。数据显示,多地一二手房市场总体上仍处于僵持状态。少量房源降价销售,虽然统计上的房价有下调,但整体价格松动有限。
新一轮调控剑指“痛点”
国家最近一轮楼市调控扎中了房地产行业的“痛点”:
一是“限贷”“限购”卡住资金“要害”。截至11月底,北京、上海、深圳等8个典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库存总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约38.44%,库存量处于高位运行状态。专家指出,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房企将迎来还款期,资金紧张将促使房地产企业进行一场市场大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