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将近,本轮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已经快满两周岁了。日前,国家高层领导已数次表态,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作为政治领导人,在目前的情形之下,做出此番表态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在整个经济体制的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之下,在一个行业领域里顽固地推行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是否能够行得通,是否能够具有可持续性,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高房价的这把火其实是由国家烧起来的,四万亿的投资是始做俑者。由于利益的一致性,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火上浇油,越烧越旺,使得房价问题成为社会舆论和社会矛盾的焦点。
此次国家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可谓是自实行房改以来最严厉的措施。对此,很多学者、媒体和百姓对此信心满满,以为政策一出,房价便会应声而降,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尽管政府部门也许不那么认账,其实房地产调控从短期和长期的效果来客观地评估,并不会对房地产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人们不应该过于相信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对于80%以上的城镇人口而言,解决住房问题或许还是要通过市场来进行。这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第一,政策不是法律,因此,具有很强的短期和个人的色彩,一旦政府换届或者主管部门的领导更迭,政策就一定会翻盘或者即使没有完全否定,也要进行微调,中国政治的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否认前任,厚今薄古。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房改的正确的政策,但是,随着朱镕基的离任和主管部门领导的变更,正策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铁道部由于前任部长的下台,政策立刻就发生改变,就是一个例证。
第二,中国地方政府对于房地产的依赖性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离开了房地产的相关收入,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就会陷入困境。每一级的地方政府都不会主动放弃自己的第一大财税来源。对于房地产调控政策,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并不一致,因此,地方政府就采取了阳奉阴违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地方政府的态度,对于调控政策的可持续性必然会产生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