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生告诉记者,他并非是耍着中介和房东玩,那些房子他也的确喜欢,但是价格上他肯定不愿意以现在成交价购买。“明摆着房价还会往下走,如果我以现价买下来,肯定买了就开始亏。所以我把价格下调了,如果房东真能接受,那我也就下单了。”周先生说,“我虽"急着"买房,但并没有打算马上买。我估摸着这样的政策严控下,房子还能再降价呢,明年3~4月才是我出手的真正时机。”
买房“漂泊症”不是个案,只“砍”不买
现在的市场行情之下,像周先生这样,到处看房、砍价的刚需只多不少。就这几天,在与想买房的朋友、同事聊天时,他们都会提到自己已经看了多少套房,还打算继续看房,跟房东正在打“价格持久战”云云。
刘女士在1周内就看了5套房,她为了工作方便,所以“主战场”在市区,从体育场路附近到文三路,总价预算140万。她希望房子新一点,小区环境安静一些。尽管是婚前的过渡房,但若能兼顾学区更好。“马塍路那套学军小学的学区,67平方米,叫价要220万,房子性价比高,超出点预算也可以接受,但可惜的是,砍价一点都砍不动啊。”这跟刘女士的预算差太多,80万的差价,砍不下来不奇怪,敢砍才厉害。她告诉记者:“杭州电视台边有套房子我很喜欢,挺实惠,楼层又好,几乎要下单了,但最后担心电视塔的辐射作罢。今天,中介又找了几套房子等我看,我不急。”
同样的情况,若是放到以前,买房的刚需们目的性很强,一般看2~3套就心中有数,看中了马上下手。那时大家对房子都是看涨为主,唯恐买不到,房东占绝对主导权。如今,严控之下,一向“反应迟钝”的二手市场,买方逐渐开始掌握买卖节奏。正如周先生、刘女士那样,从小区环境到户型,从物业管理到房子年代,他们不得不货比三家,甚至N家。
我爱我家资深经纪人濮健康说:“刚开始,买房人都说自己要求不高。看房过程中,要求就多起来了:两房朝南,精装,年代要新,环境要好,楼层合适,户型全明……现在的客户比以前挑剔多了。”事实上,行情不好的情况下,购房者们一套接一套地看房,想买好、买最高性价比的房子,这种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