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储备或致“强弱分化”
上周,在发布今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时,恒大表示,目前公司在全国有3163万平方米的土地在建,在建面积全国第一。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恒大的土地储备面积已经超过9000万平方米,将万科抛在了后面。
其实,长久以来,大规模储地,快速开发、快速销售一直是恒大急速“上位”的杀手锏。不难看出,支撑公司业绩上升的基础是大量的土地储备。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已经掉队的部分房企而言,增加土地储备才是在未来 “卷土重来”的本钱。不过,记者获取的资料显示,形势恐怕并不是那么乐观。
根据统计数据,今年1~6月,排名前50名的房企在全国60大重点城市的拿地总建面积为1.15亿平方米,占该60大城市土地成交总建面积的30%。其中,有4家房企的拿地金额超过了100亿元,分别是云南正林(141.5亿元)、中国建筑(110.2亿元)、保利 (106.0亿元)和招商局(104.5亿元)。
据上述机构统计,截至今年6月,恒大、万科以及绿地的土地储备分别已经达到9656万平方米、5647万平方米和5052万平方米,在土地储备面积排名前10位的房企中,最少的龙湖也有3161万平方米。
记者查阅相关数据发现,在今年上半年销售排行前10位的房企中,有8家进入了储地排行的前10名,其土地储备的建筑面积共计4.62亿平方米。
对于上述数据,克而瑞土地运营咨询中心分析认为,虽然与去年相比,主要房企拿地的速度和“热情”都相对减弱,也适当减少了土地储备的规模,但不容怀疑的是,在土地市场上“强者愈强”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
龙头房企间的“军备竞赛”可谓声势浩大,但相比之下,在已经掉入“第二梯队”的房企中,除世贸地产的土地储备超过4000万平方米外,其他房企的动作并不多。
相关分析认为,在严厉的房地产调控下,对一些在销售上遭遇困难的房企而言,原本资金就不充裕,如果拿地过多,对资金链将是相当大的考验。
不过,矛盾在于,原本在竞争中失去优势的房企如果不通过增加土地储备来获取“粮食”,在未来的比拼中,这些房企恐怕会再次陷入“动力不足”的瓶颈,如此一来,岂不成为一个“恶性循环”?(记者 徐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