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经适房?
事实上,“清华在八家村建房早有打算。”9日,一位北大的教师回忆说,海淀区在2003年向清华、北大各划拨一些土地。清华的地在八家村,北大的地在肖家河。
“土地属于划拨性质,但对原居民的拆迁和安设费用,仍需由学校自行筹措。”上述知情者称,但因安置问题导致拆迁进展缓慢,清华建房也因此一拖就是六七年。
直到去年,借着北京对城市周边所进行的“城乡一体化”以及对50个“市级挂账整治督办重点村”的革新,八家村终于在2010年末完成拆迁,而清华的建房计划也进入了大众视野。
海淀八家村腾退改造方案中称,作为市级挂账整治督办重点,计划在2010年内完成动迁。八家村村委会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拆迁由村集体成立的房地产公司进行。“土地整理后,按照计划,将提供300多亩土地,作为清华大学建设用地。”该村党支部书记曹广清曾表示,整个项目属于集体小产权。
一位2000年买了清华附近蓝旗营的集资房的清华教师说,当时每平方米1800元觉得经济压力很大,但按照现在市面每平方米4万的房价根本就买不起。“一个普通教师的年收入也不过十几万元,一套120平米的商品房接近500万,有几个教师付得起?”这位教师对记者说。
本报采访还获悉,清华除八家村保留发展用地外,海淀区给清华在朱房村也划拨一块土地。“还没修房子。”家住朱房村的一位出租车司机明确告诉记者,“我们早就听说清华在村里划拨土地,但至今没有任何开发的计划,因为在拆迁补偿问题上还没有达成一致。”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清华以集资合作建房名义,变相搞住房实物福利分配或商品房开发。”10日,农行一位经济专家告诉记者,这和此前曝光的中石油“团购经适房”一样,没有什么差别。
对于清华“自建房”掀起的风波,有媒体曾致电顾秉林,顾的回应是“我做的一切,没有比政策所允许的多一步或少一步”。
对此,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微博专栏)曾反击说:“我们用一个低于市场的价格去建房买房,那么这个差额从哪来呢?有人捡了便宜,但这个便宜是谁的损失呢?很显然,这部分差额由普通购房者埋单。”
有“任大嘴”之称的任志强(微博专栏)在去年曾公开抱怨,北京市供给的2/3住宅用地被机关单位、垄断企业用作建福利房了,剩下的1/3才被用来建商品房。
事实上,中央今年要求建设保障性住房1000万套,地方背负着保障房建设的“硬指标”。为了完成这些指标,地方政府通常对于那些集资建房的举动采取默许的态度。记者采访多个渠道获悉,多个高校都在搞自己的房地产,其他行业也在竞相攀比,只是大家心知肚明不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