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忠:开发企业必须在满足利润率的基础上才能开发保障性住房,这对其成本控制、开发能力、资金储备要求相对较高。此外,承建保障房的开发商,利润被要求控制在3%以内,另可获得1%~2%的管理费,利润相当有限。
彭艳梅:相对而言,本土开发商更热衷于开发高端项目。保障房利润空间较低,容积率等指标不能调整,配套方面的运作空间也很小,开发商不容易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调整。
推地模式改变商住与保障“捆绑”
主持人:近期以来,福州市出让的商品住宅用地中,都“捆绑”了一定的保障房任务。政府推地模式的改变,使得本土开发商也成为保障房建设中的一员,实现了“被保障”?
黄海雄:中庚集团与北京首开集团联合拿下的地块,共181亩,位于福州化工路南侧,必须代建500套公共租赁房,这是中庚集团首次涉足保障房建设。实际上,福州市目前还没有推出公开竞标的纯粹保障房建设用地,政府主要是用两条腿走路,包括纯政府行为的保障房建设和政府推地同时捆绑的保障房计划,这使得本土开发商客观上也成为保障房建设的一员。
苏小斌:世欧集团在建的王庄地块涉及王庄危旧房改造,需向晋安区提供55.83万平方米的就地安置房。安置房虽然与保障房的定义不尽相同,但作为负责任的标杆企业,依旧会把本职做好,对于政府的规划进行积极配合。
从“被保障”到主动出击?
主持人:保障房具有需求稳定、资金周转速度快、抗风险能力强等优势,还存在信贷、土地、税收等多种优惠条件。未来,开发企业进行保障房的开发会否成为一种趋势,本土开发商会不会主动介入保障房建设的行列?
苏小斌:受到国家政策的导向,这肯定是未来的趋势,不过作为企业而言,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一点也不容忽视。
黄海雄:不可排除的是,未来由开发商进行保障房建设的趋势。我们本土开发商也会逐渐去关注这一种情况,未来变被动为主动。
徐峰:今年政府对保障房的计划,是一个里程碑。从前是从保障房和福利房走向商品房,现在回归到保障房,不是倒退与反复,而是高层次的螺旋式回归。这种变化是一种趋势,尤其是本土的大开发商有极大的可能性介入。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政府应该明确自身的主导地位,对开发前期拿地设计规划阶段、施工建设阶段、销售分配阶段和物业保障阶段开发商的规范进行清晰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