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数据而调控是本轮调控的主要基调, 为控制货币的流动性和银行的放贷冲动而采用数量型工具紧缩货币, 为控制房价的过快上涨而要求地方政府公布房价年度涨幅,用指标来替代管理是管理中常用的方法之一,这样做的好处是一目了然、便于考核,缺点是很容易落入“唯指标”的陷阱,如果在叠加上权力的无知和傲慢,那就“效果”或“笑果”好极了。
1、单纯数量型工具作用打折
从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看,每轮紧缩的工具用过之后,回收了一定数量的货币,减少了银行的放贷规模,作为决策者会觉得这样一紧缩,各类贷款都会紧缩,但作为银行的反应则与决策者设想的不同,银行在信贷指标变少的情况下的第一反应就是砍掉那些利润小的项目,留下那些金额大、收益高的项目,最符合条件的还是政府投资类项目和房地产类项目的贷款,虽然它们的风险也大,也会压缩其中的一部分。最倒霉的则是那些制造企业、传统行业的项目,这些企业的项目往往率先被砍,得不到银行贷款,这些企业难以为继,选择只有两个:一个是从银行外想办法,但要提高融资成本;一个是干脆把企业卖掉不做了。提高融资成本加上人员工资的提高,其结果是本来利润率就不高的产品价格上涨压力变大,价格上升后导致进一步的货币紧缩政策;把企业卖掉得到的钱不会有太多用于消费,结果其中的大部分还是投入楼市股市。可见,单纯靠数量型工具,不考虑信贷的结构,不实行差别化的信贷政策,最后只能是南辕北辙,价格上升趋势依旧,资产泡沫依旧。
2、限购令的作用是助长
至于限购令,许多媒体朋友让我评价,说实话,真的是没兴趣评价这么个奇怪的东西。从限购令的内容来看,对已经有房的家庭进行限购,表面上压缩了投资需求,但实际上恰恰相反:在投资者看来,限购的东西必然是稀缺的,不是能轻易买到的产品,既然不能轻易买到,那么投资者当然要追捧,这和人民币缓慢升值所带来的预期效果是一样的。“买到就是赚到”,限购令细则出台前各地楼市的恐慌性购买就是这种心理最好的写照,所以开发商、二手房房主才敢于在调控压力如此之大的时候逆市涨价。此外,拥有多套房的二手房房主很清楚自己如果卖掉一套就没有资格再买了,因此必然选择“惜售”,导致供应下降、价格上升的预期增加。真是不知道怎么会有人想到用这种“头痛医脚”的短视的蠢办法的?压缩需求后面临的是限购令解除后的报复性反弹,更何况对于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买卖双方而言,政府的限购行为本身缺乏法律依据,已经涉嫌违宪。
3、开发商闭目养神
对于开发商而言,调控带来的最大压力其实就是接下来的成交量下滑和资金链问题。经过2008年的开发商对那年年末的艰难日子还是印象很深的,同时也非常确定只要挺过几个季度,银行信贷能够继续支持,房价象征性地跌一些,一切都会过去,解放军会再回来的。所以,有项目不缺钱的开发企业调整下建设节奏即可,没项目的则应准备好现金抄底土地市场,有项目又缺钱的则要提高点财务成本了,市场上钱不缺,就看你愿意付多少利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