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廉租房建设上,以地方财政预算安排为主,多渠道筹措廉租住房资金,研究建立国家和省级廉租住房保障基金,采取财政专项转移支付方式,加大中央、省级财政对财力薄弱地区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的支持力度。到2010年,地级以上城市要全面建立较为完善的廉租住房制度,基本做到应保尽保。
此外,规划还提出逐步将进城务工人员家庭住房需求纳入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及保障体系范围内。
一系列的规划为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拉开了序幕。
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年底,全国累计用于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的资金为47.4亿元。
2007年,即“十一五”的第二年,全国安排廉租住房资金77亿元,超过历年累计安排资金的总和。截至2007年年底,我国累计有95万户低收入家庭通过廉租住房制度改善了住房条件。
2008年,廉租住房保障资金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09年保障性住房建设支出达550.56亿元。2010年这一数字改写为992.58亿元。
在专家看来,“十一五”是我国总体经济大发展的5年,同时也是住房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制度不断完善的5年。
《2009~2011年廉租住房保障规划》提出争取用3年,基本解决747万户现有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就在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保障得到重视的同时,中等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也逐渐凸显。这部分人群被认为是住房问题的“夹心层”。
针对这一问题,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一个新的住房形式开始出现,限制房价、限制套型的两限房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在北京,已经有不少人通过这种保障方式拥有了住房。
保障性住房的品种在不断增多。在青岛、重庆、天津、福州等地,公共租赁住房已经开始大规模建设。对那些不能买经济适用房、买不起商品房、不能享受廉租房,同时手头没有多少积蓄的年轻人来说,公共租赁住房的出现正好解决了他们的住房问题。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开的数据显示,重庆市目前已建成农民工公寓130万平方米,规划2010~2020年将在主城区建设200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其中到2012年前将建设1000万平方米。厦门、深圳、天津、福州、常州5个城市2008~2012年规划筹集公共租赁住房20万套,其中2008年、2009年新建9.4万套。
从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到两限房、公共租赁住房,“十一五”期间,我国的住房保障体系正不断完善,居者有其屋的目标在逐渐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