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向女士最近刚刚搬进了位于通州的两限房新居,在北京工作8年后,她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住房。
大学毕业后,向女士来到北京工作。那个时候,我国住房制度已经开始改革,住房已经不再依靠单位分配。
最开始,向女士租房住,随着房价不断高涨,向女士曾经想将租住的房子买下来,但房主临时加价,向女士不得不放弃。
商品房买不起,3年前,向女士想到了买经济适用房。但仔细研究了经济适用房的购房条件后,她发现自己的收入不符合购房条件。“当时真的很灰心,已经差不多要放弃拥有住房的想法。”向女士说。
然而,2008年,《北京市限价商品住房管理办法》的推出让向女士意外地拥有了自己的住房。在北京,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两限房等住房保障方式实现了居者有其屋。
“十一五”期间,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的保障性住房越来越多,正成为更多人群的选择。保障性住房正成为整个房地产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各地签订“责任书”,确保2010年保障房建设。按照规划,要在今年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580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20万户。
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数据显示,今年1~9月,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520万套,占年度计划的90%。
时光倒流至5年前,全国的商品房市场正处在大发展阶段,绝大多数人的住房问题都需要通过市场来解决。尽管房价的不断上涨让很多人叫苦不迭,但住房保障还仅仅是一个设想。
在《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原建设部已经发现,在一些地方,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存在供应不足的问题。
在“十一五”之前,我国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范围比较小,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建设也没有正式起步。
市场可以解决有钱人的住房问题,但那些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该如何解决?
《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要达到的战略目标:住房供应体系更加健全,住房保障制度基本完善,居民居住条件有较大改善。
按照这个战略,“十一五”期间,城镇平均每年新建住宅约为5亿~6亿平方米左右,其中经济适用住房等保障性住宅比例占15%~20%。
在经济适用房建设上,该规划提出要在近期建设规划和土地供应计划中,优先落实经济适用住房用地,确保划拨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