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协与知名房企的关系
这个活跃的协会的工作范畴,也离不开政府与开发商的圈子。
“如果执行得力,中房协应当承担的角色是从开发商那里获取最新市场信息,再经过实际的调研,最后汇总给住建部以支持政策决策。当然,作为行业的代表,中房协也应当提出一些开发商对当前及未来市场走向的意见。”见证中房协组建的一位原建设部工作人员这样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中房协的成立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5年9月,也就是国家住房体制改革刚刚完成试点的同一年,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在北京悄然挂牌。
按照组建的设想,中房协的主要工作其实是围绕行业重点、市场热点问题开展政策调研和专题研究,组织各类经验交流和研讨,定期发布行业信息,并向政府提出关于行业发展的政策和立法建议。当然,及时反映开发商要求,维护开发商合法权益也是中房协的一项工作内容。
由于其业务主管部门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这层官方背景使得中房协相对于其他地产组织来说,更能敏感地捕捉到政策变化的风向,并且,能够在行业震荡时期积极向中央部门上书谏言。
除了这层背景的光环外,中房协在房地产行业中不容小觑的分量从它的会员名单中便可管窥。它的会员单位不仅包括远洋、万科、保利、中海等知名房企,还包括了北京市国土局等政府相关部门,涵盖了从房地产开发经营、市场交易、投融资到法律咨询、修建装饰、企事业单位等产业链各个环节。
中房协成立后,其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每四年召开一次,选举产生理事会和会长、副会长。历届会长大多是退居二线的政府官员,副会长中也都不乏类似于远洋地产董事长李明、万科总裁郁亮、恒大地产董事局主席许家印等地产大佬。
北京一位中房协会员开发商告诉记者,尽管协会的一些高层是退居二线的政府官员,但他们的观点在行业内还是“很有分量”,因此很容易影响舆论。
每年上千万会费
在此轮房地产市场调控行至最微妙时刻,中房协发出的“暂缓出台新的紧缩性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声音,虽经过该协会多次解释,但仍引发公众关于其“究竟代表谁的利益”的质疑。
“虽然隶属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但中房协确实也是中国房地产业的一个自治组织,反映开发商的意见和建议,也是中房协的工作之一。”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记者在中房协网站上的“会费缴纳标准与办法”中看到,作为全国性行业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中房协经费来源主要依靠会员缴纳的会费。会费标准为:副会长单位每年缴纳会费10万元,常务理事单位每年缴纳会费2万元,理事单位每年缴纳会费1万元,其它会员单位每年缴纳会费3000元,此外个人会员每年缴纳会费1000元。同时,中房协规定,理事单位、常务理事单位属于行政机关、地方协会的,可按上述标准减半缴纳。
而截至目前,据《华夏时报》记者统计,中房协拥有会员单位2469家。其中设置18个副会长、145个常务理事会员、254个理事会员。根据各会员类别应缴纳的年费标准粗略计算,中房协每年所收会费逾千万元。
不仅如此,上述北京中房协会员开发商向记者透露,每年中房协主办的各类展会、“广厦奖”评选,会员单位都要“积极参与”,其中很多活动还需要企业缴纳“活动经费”。
在这种情况下,中房协反映开发商的意见和建议,也是其工作的一部分。随着近几年,一线城市房价一路攀升,加之开发商囤地、捂盘等事件屡屡曝光,购房者逐渐对开发商产生不满情绪。在这当口,中房协跳出来替开发商说话,被疑成了开发商的代言人。
尽管如此,因为政府部门并没有明确赋予中房协在房地产企业中的绝对领导地位,在大多数开发商眼中,中房协无法代表全行业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