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每个房地产市场热点都可能成为全民讨论运动。房价到底假摔了没有、空置率是不是虚高都会引发一场铺天盖地的口水仗。一位地产大佬日前称,“中国不是没有刚性需求,如果没有刚性需求就不会有人骂房价高了,大蒜价格高不是所有人都骂,因为有人不吃大蒜,但房价不管高低都有人骂,说明还是有这种刚性需求。”刚性需求的高低关系着调控政策的力度和取向。我们发现,说到空置率还有几种概念可以讨论,可究竟什么是住房刚性需求似乎连个统一而准确的定义都没有。
最大刚需 “被投资”一手造就
地产新政执行“百天”以来,虽然房价表现纠结,趋势却是向下的。8月初,一些媒体报道:很多城市刚性需求再度进场,少数城市的二手房在7月底的销售数据出现量价齐升的情况。
比如北京市的许多二手房售价高于附近刚刚开盘的一手房;深圳7月二手房成交量则整体呈现向上态势;哈尔滨则出现二手房价格上涨。是房地产产业链中的利益集团纠结在一起捣鬼,还是真有所谓的刚性需求在抄底?
任志强说,房地产市场的刚需是客观存在,任何时候都有。但有一点任总没有说:刚需与价格预期是成正比的,即,当市场预期房地产价格还要持续走低时,再刚性的需求也会等,相反,当市场预期房价还要大涨时,没有刚性需求的人也会加入购房大军。
而按任总最近的说法,今年三四季度房价还会下跌,甚至明年上半年都会下跌。连房市死多头任总都预期房价会跌,刚需怎么可能提前释放?再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销售记录,除去两限房,新开楼盘寥寥无几,二手房的销售数字仍然低于一手房,远远差于往年水平。没有销售量支撑,所谓7月下旬刚需助推房价反弹是莫须有的。
地价数据也能够证明我的判断。一般来说,房价上涨,地价会先于房价上涨,而最新的数据说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地价还在大幅下跌之中,比如北京,二季度地价下跌26%,7月的地价进一步下跌,有的地块下跌了50%以上。地价跌了这么多,说明住宅市场需求很冷,所谓“刚需”很可能是“造出来”的。
我相信房地产市场的刚需是客观存在、永远存在。
我在新著《保卫人民币》中,曾对房地产市场的正常需求按比例和急切程度排了队,对很多具有较强流动性(人口)的超级大城市而言,目前80%的城镇常住居民已经有自住房,剩余20%是租房或非产权房。但如北京,流动人口太多,相当大的一批外来居民只能租房。这批人都想买房,但绝大部分买不起,不可能奢望买房。
测算需求要实事求是:不仅要有需求,也要差不多买得起。一些需求是刚性较大的,比如结婚需求,它大约占等待买房排行的第一位(大约占40%)。
排在第二位的是改善性住房需求(大约占25%),这部分人是弹性的,价格符合预期可能形成刚性,高于预期,则会按兵不动。